□李小艳
近日,包头茂业天地一处手绘艺术墙成为新晋艺术地标,引得市民纷纷驻足拍照;银河广场上一处“山水古画”花境一经亮相即成“网红”,引来无数人围观。这些悄然分布于城市角落的微景观,如宝石般点缀着城市,于方寸间显露出城市的别样风华。
城市之美,固然需要开阔广场与高楼大厦的宏大叙事,但也需注重“方寸之地”的细腻美学。那些不经意间跃入眼帘的艺术墙、花境和口袋公园,是城市的悄然焕新。它们提升着公共空间的温度与吸引力,为市民日常生活注入一抹惊喜与诗意。
城市焕新的深度也在考虑如何让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工厂旧址重获新生。以“包棉1958”为例,这处棉纺厂旧址,并未在时光中沉寂,它蜕变为公共艺术的殿堂、充满烟火气的消费场所和城市漫步者citywalk的理想驿站。不是简单的土地再利用,而是在充分挖掘工业遗产厚重历史底蕴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不仅再次擦亮这座工业城市的品牌与文化特质,也为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提供了“工业旅游”新选项。这些改造正不知不觉间重塑城市的未来潜能,而随之兴起的旅游新模式,如研学旅行、演出展览等,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感知,让公众沉浸式领略工业文化魅力,同时激发地方经济活力,促进文创产品输出与服务品质提升。
在方寸之地播种美学,于工业旧址上唤醒记忆,这既是对城市转型发展的深情回应,也是对城市集体记忆的虔诚守护,而这些努力,无疑在持续优化城市空间环境、雕琢城市形象,必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