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周旭 周启航 文/图 记者 梁彦强 制图 高轩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阿尔丁植物园里,太极拳的圆融沉静与广场舞的欢快节拍已然交织;游泳馆内,孩子们在教练指导下奋力划水,溅起一片片欢腾的水花;商圈的健身房内,深夜依然灯火通明,中青年们卸下白天的疲惫,在器械的撞击与团课教练的呐喊中释放能量;社区活动中心,银发族们随着舒缓的音乐练习交谊舞,或结伴踏上健步走的征程……这是一幅不分昼夜、跨越年龄的中国全民健身动态长卷。运动,已从少数人的爱好或年轻人的时尚,演变为从学龄儿童到耄耋老者共同拥抱的生活方式,深度嵌入国民生活的肌理,成为追求健康、活力与生活品质的集体共识。

这股日益高涨的运动参与热情,其背后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基于自身需求的多元考量。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一代,父母和社会对其体质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在假期,“利用时间提升体能、学习运动技能”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孩子平时课业紧,假期正好系统练练游泳和体能,对身体素质、协调性都有好处。”在昆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待孩子的王女士说。篮球、羽毛球、体能训练等各类体育培训班在假期迎来高峰,家长们希望借此帮助孩子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魄,应对成长中的健康挑战。视线转向承担社会重任的中青年群体,健康维护与压力纾解是他们投入运动的重要动因。“自己从小就爱体育,参加过篮球队,这爱好坚持下来,运动就成了应对工作压力、保持身体机能的‘刚需’。”拔都健身负责人刘文博表示。设计师陈薇则更看重运动带来的精神抚慰:“专注在瑜伽中,能暂时抛开工作生活的压力,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掌控感。”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和挑战自我的满足感,让运动成为他们生活态度的一部分。而在清晨和傍晚公园活跃的老年人群体中,运动则紧密关联着健康管理和社交生活。“年纪大了,多少有些慢性病,医生总叮嘱要适量活动。”72岁的王曦阿姨是健步团的成员,“和老朋友们约着一起走走,聊聊天,互相督促,既活动了筋骨,心情也舒畅。”太极拳、广场舞等群体活动,不仅是控制常见老年疾病、延缓机能衰退的辅助手段,更是他们维系社交圈、丰富精神生活、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途径。
包钢三医院健康管理门诊主任李畅蕾深入剖析道:“全民健身浪潮的兴起,是社会进步、政策引导以及健康意识觉醒等多重因素深度共振的必然结果。在健康管理中,科学运动处于核心地位,其两大支柱——有氧运动(如骑车、跑步等)和抗阻训练(‘撸铁’)——各有侧重:有氧运动主要提升心肺功能和燃脂效率,而抗阻训练则以增肌为核心目标。形象地说,脂肪如同‘不动产’或‘城市基础设施’,是人体必要的存在基础;而肌肉则如同‘工资’或‘城市里的年轻人’,是活力与生活品质的根本支撑。同时,科技的赋能大幅降低了科学健身的门槛,智能设备和在线平台使得个性化健康指导变得触手可及。正是这些力量的交织融合,共同推动运动从一项休闲选择,升级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必需品’和‘健康投资’。”

运动参与的形式与场景,也生动折射出不同年龄层的偏好。暑期的青少年运动天地,往往聚焦于设施完备的商业运动中心。茂业天地的一家羽毛球馆里,灯光聚焦在墨绿色的场地上,少年们目光紧盯空中飞舞的白色羽球,脚下快速移动、蹬转、跨步,清脆的“啪!啪!”击球声是场馆的主旋律。教练在场边穿梭,指点着“手腕发力要集中!”“反手注意引拍!”“网前放轻一点!”孩子们或进行着激烈的单打对抗,或进行着多球训练,汗水浸湿了发梢和衣背。苏宁广场的一家儿童游泳馆里,家长们在休息区隔着玻璃墙关注,泳道里孩子们在教练的辅助下,努力调整着换气节奏,水花四溅;不远处另一家街舞培训中心,镜墙反射着孩子们充满活力的身影,他们跟着节奏练习着wave(波浪动作)、footwork(脚步),教练穿梭其中,纠正着动作细节,“胸口的wave要连贯!”“这个freeze(定格)力量再顶上去!”“节奏感很好,注意表情管理!”孩子们练习到兴奋处,欢呼和击掌声不时响起。
中青年群体的运动世界,是一幅高效与灵活交织、深度嵌入科技与生活的拼图。时间稀缺催生了创意运动方案。夜晚九点,健身房依然灯火通明。器械区内,刚结束工作的王峰戴着降噪耳机,在跑步机上稳定奔跑,汗水在灯光下闪烁,而手机屏幕正播放着技术讲座的回放——他将运动与学习巧妙地同步进行。当周末来临,户外便成为释放压力与连接社交的乐园。包头近郊的山道上,越野跑爱好者背负轻量水袋包,踏着泥土与落叶,在起伏的地形中挑战耐力极限;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骑行道上,专业公路车疾驰而过,留下一道道流线型的剪影。支撑这一切高效运转的,是无所不在的科技引擎。手腕上的智能手表,不仅是记录步数、心率和睡眠的忠实管家,更能根据实时身体状况,智能推荐当日的运动强度,如同一位贴身的健康顾问。健身App则化身全能“私人教练”,基于用户设定的目标——无论是减脂、增肌还是保持——以及碎片化的可用时间,精准推送定制计划,并提供详尽的动作视频库支持。在线运动社区更是彻底打破了时空的藩篱,让分享成就、参与挑战赛、获取专业教练的直播指导,甚至与远方的朋友来一场隔空运动竞赛,都变得触手可及。老年人的运动天地,宛如一幅镶嵌在社区肌理中的温暖画卷,关乎生活的滋味与邻里的温情。社区的“健身器材”是晨光据点,舒缓的划船器旁常排起小队,老人们叨唠着家长里短,社区活动中心的“银龄舞蹈班”充满活力,交谊舞、民族舞教学让老人们投入地重新探索身体韵律,课后的闲聊延伸至生活点滴。这些扎根社区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互助的暖意和对健康晚年的朴素追求。
然而,在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背后,不同年龄段人群也面临着各自现实的挑战。对于青少年群体,尤其在假期集中训练时,运动过量带来的潜在损伤风险,中青年群体则常常受困于时间匮乏这一主要障碍,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社区活动虽丰富,但专业规范的老年运动指导普遍不足,动作不规范易埋下隐患。针对这些挑战,专家强调科学、安全、个性化是核心原则。李畅蕾主任强调了普适性的健康黄金法则:“循序渐进是关键。”她告诉记者,无论目标如何,都应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前充分热身激活身体,运动后认真拉伸放松肌肉,是预防损伤的基础。同时,运动中务必留意身体的信号,如出现异常疼痛、眩晕、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李畅蕾鼓励各年龄段人群积极参与运动,但强调应以了解自身状况、评估风险、选择合适项目为前提。她进一步补充说明,成功的健康管理不仅需要安全、适度且长期坚持的运动习惯,还需要知识、自律以及持续的努力。
从少年在操场上奋力跃动,到中年在健身房挥洒汗水,再到老年在广场上翩然起舞,全民健身的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温度,浸润着包头大街小巷。它超越了强身健体,成为教育改革落地、健康意识觉醒、积极老龄化实践以及国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生动注脚。尽管不同年龄的跑道上仍有沟坎,但对科学方法、安全保障和持之以恒的共识正日益凝聚。当运动的基因真正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贯穿生命始终的自觉选择,它所铸就的,将不仅是每个个体更加强健的体魄与饱满的精神,更是一个国家蓬勃向上、根基稳固的健康未来。这场席卷全民的健身浪潮,正以其澎湃不息的生命力,奔向更健康、更活力、更美好的明天。
从晨练到夜跑,包头动起来
□梁彦强
公园的太极与广场舞、泳池里的水花、健身房的器械撞击、社区健步走的行列……从晨曦微露到华灯初上,不同年龄的身影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共同绘制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全民健身全景图。运动,已从零星爱好演变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刚需”。青少年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塑造品格,中青年以此对抗压力、重获活力,老年人则在群体活动中维系社交、守护健康。尽管仍面临青少年运动风险、中青年时间匮乏、老年人专业指导不足等挑战,但对科学健身、安全保障的共识日益凝聚。这股澎湃的健身浪潮,正以其不分昼夜、跨越年龄的生命力,深植于包头的城市肌理。公园里的晨练、泳池中的拼搏、健身房里的释放、社区步道上的同行……这些跃动的身影,不仅塑造着鹿城人更健康的体魄与更饱满的精神,更在为这座工业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当运动成为更多市民自觉的生活选择,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根基更稳、活力更盛的“健康包头”未来图景。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