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欣:与少年同攀登共征服

“家庭就像登山绳结,每个成员的协作才能让整个系统向上生长。”张宏欣的教育哲学里,始终带着登山者的智慧。从儿子识字时的伴读,到稻城亚丁大转山徒步时并肩跋涉的身影,她将“在场而不越界”的原则融入每个细节。当其他家长为成绩单焦虑时,她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种子埋进孩子心田,用信任浇灌出少年特有的自主性。这种放手并非放任,而是源于对孩子天性的洞察——在杜翰辰第一次独立完成作业的那个傍晚,张宏欣就敏锐感知到,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方向而非绳索。
这份教育智慧在海拔4800米的稻城亚丁得到淬炼。2022年8月,13岁的杜翰辰背着与体型不相称的登山包,从清晨到深夜连续翻越了4个垭口,25公里的高原徒步让他的嘴唇泛起青紫。张宏欣没有接过孩子的背包,也没有阻止他继续前行,只是默默调整着自己的呼吸节奏与之同行。当暮色中最后一道垭口被征服时,杜翰辰的眼中映着璀璨星河,双脚早已磨出了血泡。“眼睛的天堂与双脚的地狱”,这对母子用脚步丈量出成长的辩证法则。
真正的挑战往往始于恐惧的裂缝。九年前,当杜翰辰第一次站在滑雪道上跃跃欲试时,恐高的张宏欣正在经历着比儿子更剧烈的心理地震。系紧滑雪板的手指微微发抖,咬紧的牙关泄露着内心的战栗,但张宏欣选择将这份脆弱转化为独特的勇气密码。“妈妈你看,连你都能滑下来!”当儿子兴奋地呼喊回荡在雪场,她忽然明白:不必伪装完美,真实呈现的恐惧与突破,反而织就了更坚韧的亲子纽带。
教育最精妙的艺术往往在于留白的智慧。“解决问题比发泄情绪更重要”的家训,在杜翰辰身上生长出超越年龄的沉稳。备战中考的深夜里,杜翰辰独自在台灯下规划着学习与登山训练的时间表;哈巴雪山突遇暴风雪时,15岁的他与向导冷静分析气象数据,在瞬息万变的天气窗口中抓住了登顶时机。母亲的身影始终在安全距离之外,如同登山队后方的大本营——不是缺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攀登。她深谙:真正的守护不在于永远挡在风雪前,而在于培养孩子直面逆境时清醒的头脑与滚烫的心跳。
九年的滑雪陪练、三年的登山相伴,让张宏欣重新定义了母亲的角色:“做母亲不是蜡烛燃烧,而是两棵树的共同生长。”当年那个恐高的普通女性,如今能从容应对7000米海拔的极端环境;而杜翰辰冒险的每一步,都倒逼着母亲打破自我设限——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让教育跳出了单方面奉献的窠臼。
当杜翰辰站在雪山之巅展开校旗时,猎猎山风也掀开了女性力量传承的篇章。张宏欣的特别之处在于她从未将自己定位为“牺牲者”——陪伴孩子征服雪峰的过程,何尝不是一场中年女性的自我觉醒?那些在滑雪板上克服的恐惧,在登山途中强化的意志,最终都化作了照亮自己的星火。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曹瑾;一读:黄韵;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