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钒不凡——传统泥塑变冷瓷彩塑
来源:包融媒   2025-07-09

配图(文化)吕钒:“冷瓷彩塑”——一位非(5012904)-20250709100048


吕钒不凡——

传统泥塑变冷瓷彩塑




吕钒,一位从剪辑师成功转型的手艺人,用十年的光阴与不懈的努力,汲取烙画、墨刻、漆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的精华,最终独创出别具一格的冷瓷彩塑工艺,为传统泥塑艺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走进吕钒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色彩斑斓、创意肆意流淌的梦幻空间。这里不仅是创意与艺术的汇聚地,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一方天地。一进门,就看到展陈架上整齐排列的冷瓷彩塑作品以及与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交换的手工作品。憨态可掬的“福禄兽”葫芦、威风凛凛的狮头摆件……无不展示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同时又散发出创新的蓬勃气息。



文化沃土:多元背景下的艺术萌芽


吕钒在工作室创作作品


包头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成为吕钒创作的不竭源泉。

“我生在包头长在包头,这座城市的文化多样性深深地影响了我。”吕钒说。在他的记忆中,儿时街巷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庙会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以及各民族节庆时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都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2002年,吕钒考入包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然而,他并未将自己局限在单一的艺术形式中。

“没事就喜欢去各个专业蹭课,我喜欢去了解多样的艺术形式。”回忆起大学生活,吕钒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在版画工作室,他学会了木刻的刀法;在雕塑教室,他掌握了泥塑的要领……这种跨界的艺术探索,让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视角,为他日后的手工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虽然从事视频剪辑工作,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手工艺的热爱。


材料突破:从超轻土到冷瓷土的探索



2015年,吕钒怀揣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正式踏入手工艺领域。起初,吕钒使用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超轻黏土。这种材料操作简便,能快速成型,让他在创作初期找到了乐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材料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用超轻黏土做东西有很多局限。”吕钒解释道,“太阳一晒就变色,质地太软容易留指纹,时间久了还会开裂。”这些问题让他的创作陷入了瓶颈,也促使他开始寻找更合适的材料。

经过反复试验,2021年成为吕钒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将面塑与泥塑技法相结合,不断调整材料配比,最终调配出独特的冷瓷土配方。“我需要一种更耐久、更有质感、更具表现力的材料。”这种冷瓷土不仅具有瓷器的光亮质感,而且耐久性强,不易褪色,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实,一开始接触手工艺的时候,就有一个想法,把所有东西都学一遍,提取里面最好的东西,最后做出一个新的东西。”吕钒说道。这种广泛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冷瓷彩塑:传统与创意的交融呈现



吕钒特别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福禄兽”系列冷瓷彩塑作品。阳光下,“福禄兽”憨态可掬,色彩鲜艳、充满传统元素。小小的葫芦上有着形态各异的瑞兽脸庞。它以醒目的红色、金色、蓝色等为主色调,面部装饰有复杂的卷云纹,凸显出精致的工艺。舞狮双眼大而圆,炯炯有神,嘴巴微张,露出洁白的牙齿,显得生动活泼。身体呈圆润的鼓形,上面刻有“福禄”二字与吉祥纹,寓意吉祥。四肢和耳朵等部位也装饰得十分可爱,整体造型既传统又富有创意。

“‘福禄兽’使用葫芦打底,葫芦谐音‘福禄’,上面做瑞兽的脸代表‘寿’,合起来就是‘福禄寿’。葫芦经钻孔、掏瓤、打磨抛光等工序后,镶底座、配重、填充。葫芦下部以墨刻勾勒线条,彩绘吉祥纹样;上部则调制冷瓷土,塑造栩栩如生的瑞兽头部,待阴干后封釉定型。最后,以编绳点缀装饰而成。”吕钒指着葫芦肚上的吉祥纹和“福禄”字样向记者介绍道,“这里就是向白云鄂博的烙画老师学习的。”

说到工艺细节,吕钒的眼睛闪闪发光:“传统面塑是用剪刀剪出毛发效果,我用雕刻刀,这样做出来的纹路更精细自然。配色方面我借鉴了广东狮头的传统配色,但做了改良,让颜色更符合现代审美。”


南北融合:汲取五湖四海工艺精华



吕钒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神话人物与瑞兽的造型与配色,龙、醒狮、龙龟、貔貅等传统题材在他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达摩、月老、关公等神话人物形象也被他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虽然从未远行,但吕钒通过互联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过去十年,他像一位虔诚的学者,不断向各地手工艺大师请教。在佛山,他跟随扎狮师傅学习南狮造型的精妙配色;在邯郸,他与面塑大师探讨材料配方与技法;在四川,他向傩面匠人请教木刻染色技艺;在云南,他向陶艺师学习传统制陶工艺;在辽宁与山东,他向墨刻艺人学习刀笔神韵;在白云鄂博,他向烙画老师学习火笔丹青……

“每个地方的传统工艺都有独特之处。”吕钒说,“比如佛山的狮头讲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而四川的傩面更注重线条的力度与神韵。”

吕钒的工作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艺品。“这个傩戏面具是四川师傅的作品,那个狮头是广东的手工艺人做的……我喜欢和全国各地的手艺人交换作品,广东的狮头、河北的面塑、四川的傩戏面具我都换过。”他笑着说,“最有趣的是有人用自家做的腊肉、腊肠跟我换作品。”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不仅丰富了吕钒的创作灵感,更与各地的手工艺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载体拓展:从摆件到实用器的创新



除了传统工艺的交流,吕钒还紧跟时代潮流,将冷瓷彩塑与现代多个载体与功能结合。“这是新做的蓝牙音箱,”他拿起一个葫芦造型的音箱演示,“把喇叭装在葫芦里,利用葫芦的共振效果,音质很特别。”这样的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深受年轻人喜爱。

除了“福禄兽”外,吕钒还以陶器、瓷器、木器等为载体,创作形式丰富多样的冷瓷彩塑作品。在他的工作室内,既有福禄兽、摆件、挂件等,也有香炉、香薰、茶罐等实用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实用功能。

此外,吕钒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与同行业人士进行交流。“我经常在社交平台开直播,不过观众大部分都是同行。”他解释道,“我们会在直播里交流技法,他做他的,我做我的,遇到问题随时沟通。”这种线上交流的方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他能够与更多的手工艺人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通过互联网,我们这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手艺人,可以随时分享最新作品,互相学习。”吕钒说。

夕阳西下,工作室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吕钒小心翼翼地将今天完成的作品放入展示柜,那里已经摆放着数件形态各异的冷瓷彩塑。这些年,吕钒边做边改,倾听来自天南海北的声音。从黑龙江到广东,从山东到新疆,每一份反馈都化作灵感。在与顾客的交流中,吕钒不断优化作品,为收到它们的人带去亲切与欢喜。

吕钒的故事,是关于创新、传承与分享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手工艺人的匠心独运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在创新中传承。”吕钒说。在他看来,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在理解传统精髓基础上的创新。正是这种理念,让他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多元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传统工艺中寻找灵感,用创新思维开拓未来——这就是吕钒与冷瓷彩塑的故事。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岳宇乐 )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