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图 记者 吴存德
豆腐记
作者/张亚萍
寻常日子的烟火气中,豆腐是那道不可或缺的温情菜肴。它安静地待在菜市场的一隅,白白嫩嫩,方方正正,周身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总能轻易唤起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小时候,我和妹妹经常去离我家不远的一家豆腐坊买豆腐。那时候我家已经搬到了萨拉齐南门附近的回民街二道巷,豆腐坊在二道巷的东面,我们要穿过两条坑坑洼洼狭窄曲折的小巷,再经过水泵厂旁边河槽上的那座小桥,小桥南面不远处就是那间小小的豆腐坊。
豆腐坊在那户人家的南房里,一进院门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豆子味。再加上萨拉齐人以前只做酸浆豆腐,那种酸浆散发出来的独特味道很有辨识度,人们循着味道很快就能找到他家。用酸浆做出来的豆腐有股酸味,还稍微有一点点苦,所以我小时候是不喜欢吃豆腐的。但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豆腐价格低廉、营养丰富,烩菜、炒菜、熬汤、凉拌,随便哪一种吃法都深受人们喜爱。
寒冷的冬日里,将五花肉煸炒入味后,再把土豆、白菜和豆腐一起放入锅中炖煮,简单的食材在小火慢熬下就能幻化出一道温暖香甜的美味佳肴。白菜的清甜与豆腐的嫩滑相互映衬,吃一块豆腐,喝一口热汤,暖意便从舌尖蔓延至全身,驱散冬日的寒气。
小葱拌豆腐的做法最为简单,也最受寻常人家的欢迎。我常常看见母亲用筷子将一大块豆腐夹成骰子大小的不规则碎块,放上切得碎碎的碧绿葱花,再将炝锅后的芝麻胡油浇在上面,放入适量的盐,拌匀后就是一道经典凉菜,大人小孩都爱吃。
我从网上学来的麻婆豆腐则是另一番热烈的风情。红亮的辣椒油包裹着软嫩的豆腐,花椒的麻味和辣椒的辣味相互交织,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一口下去麻辣鲜香,豆腐的软糯在口中化开,那是属于川菜的独特魅力。
国家大力支持非遗事业,豆腐的传统技艺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认可。2022年,土右旗的“酸浆点豆腐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酸浆点豆腐制作技艺非遗工坊”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工坊,而我也在申报项目的一系列工作中,第一次看到了制作豆腐的全部过程。泡豆、磨豆、煮浆、滤渣、点浆、成型,每个步骤都需要师傅多年的经验和手感,最后才能做出一块块颤颤巍巍、豆香浓郁的美味豆腐,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百变精灵。
生产酸浆豆腐的企业位于双龙镇双龙村,由于传统技艺制作的豆腐大受欢迎,企业招聘了附近很多村民来工作,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开创出一条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为在周边旗县很有影响力的优秀民营企业。想着记忆中那不起眼的豆腐坊居然能够有如今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并给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我不禁由衷地为它感到高兴。
豆腐最妙的是它的品性。放在清水中,它便保持清白;遇上荤腥,它也不抗拒,默默吸取滋味。有人以它代肉,有人拿它解腻。它不卑不亢地存在着,倒显得那些挑肥拣瘦的嘴脸颇为可笑。豆腐看上去绵软易碎,却能在沸油中煎得金黄,在滚汤里煮得入味,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脆弱。这样外柔内刚、海纳百川的品质和特性,实为东方生存智慧的物化。它教会人在坚硬世间的生存法则——外圆内方、和光同尘。
如此普通平凡的豆腐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依然受到老百姓不离不弃的喜爱和欢迎,并在新时代找到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焕发出更加长久和坚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质朴无华、清廉纯洁的品质和特性。好比人,往往是那个低调朴素、默默无闻、埋头干事的人才是最值得我们信赖和放心的,而平凡如斯的豆腐恰如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柔中带刚、大道至简,隐忍成器、厚积薄发。
一块小小的嫩滑绵软的豆腐,以其质朴清爽的口感和丰富多元的营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普通大众,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纯洁底色,是艰难岁月里的那一抹温柔。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