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素履白衣的演员,7块流转不息的移动屏风。
历时近两个月,17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14座城市。
台前,灯光明灭,掌声雷动;幕后,话剧《HI,我找吕布》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继2022年首登第七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后,由包头市文化馆编剧刘春雷主创的话剧《HI,我找吕布》日前再度入选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并完成全国巡演,成为该展创办以来自治区首个两度入选的剧目。当这部讲述历史人物吕布的舞台佳作在各地收获热烈反响时,一场关于“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对话已静静流淌了多年。
话剧《HI,我找吕布》演出现场。
这部剧的起点,要追溯到20年前。当时还从事记者工作的刘春雷,在工作之余拿起稿纸,写下了他心中的吕布。“那不是历史中的名将,而是一个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刘春雷坦言,最初的创作纯粹是个人情感的投射,“我想写的是一个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力感,想守住简单生活而不得的无奈。”在他笔下,吕布只是一个“找不到精神原乡”的普通人。“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在找自己的‘原乡’吗?”他说。
从数万字的初稿,到一部小说,再到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这份源于个人境遇的表达,在经过多年沉淀后,竟跨越了时间与地域,成为叩响各地观众心门的钥匙。“我们讲的虽然是包头的历史人物,但探讨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写的是自己,结果别人也看进去了。”刘春雷说,“这就是文艺创作最根本的东西。”
让这份共鸣得以传遍全国的,不仅是深刻的内核,还有独具匠心的舞台呈现。该剧采用“一人多角、无间断叙事”的独特形式,8位演员通过7块移动屏风与多媒体投影的巧妙配合,在90分钟内完成时空的自由转换。舞台设计极简而灵动,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漫画风格交融,构建出一个既轻盈又充满张力的戏剧空间。
在许多剧目陷入“舞美竞赛”时,《HI,我找吕布》选择回归戏剧本质——用最简单的形式,讲最真诚的故事。这种“轻量化”的创作理念,不仅降低了巡演成本,更让作品能快速适应不同剧场环境,为商业化巡演扫清了障碍。“轻装简行,是我们能走遍全国的关键。”刘春雷说。
这部剧的成功,也是包头市文化馆推动专业艺术创作与市场接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市文化馆坚持群众性文化活动与专业艺术创作“双轮驱动”,创作人员先后推出了电影剧本《一字之差》《少年行》、纪录片《稀土之光》《稀金岁月》等作品,显著提升了我市文艺精品创作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如今,这场历时近两个月的全国巡演虽已落下帷幕,但属于包头文艺创作的探索仍在继续。《HI,我找吕布》的成功经验正为更多本土创作提供启示:真诚地书写自我,轻盈地表达内心,就能让地方故事拥有走向全国的力量。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