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2025年春天,一个个了不起的包头新生代与电影《哪吒》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嘶吼形成奇妙共振。前有15岁选手张馨月在中泰国际金腰带挑战赛勇夺金腰带,后又传来包头女孩师炜将参加2025年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中国大奖赛的消息,她成为中国首位踏入F1学院赛场的车手。当人们惊叹于这座工业城市的青少年集体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时,或许更该将目光投向阴山脚下这片土地的城市IP和文化基因,追溯一座城市对人有哪些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在这里交织融汇,造就了包头特有的城市文化基因。几百年前,晋商牵着骆驼穿越杀虎口时,茶箱里夹带的不仅是武夷山的岩茶,更有黄土地孕育的不屈不挠的闯劲和韧劲;几十年前,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坐着绿皮火车抵达包头站时,怀中除了扳手图纸,还装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历经几代人延续传承,敢想、敢闯、敢拼的精神就成为现代化新包头的城市底色,而新生代包头青少年正是在这样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包头少年身上与生俱来地带着三重印记:游牧文明的自由血脉、农耕文化的务实进取与工业文明的钢铁意志。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在于它能否以独特的文化基因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在包头,运动早已超越“强身健体”的单一标签,成为浸润城市血脉的公共文化。不论寒暑,每天清晨,包头主城区的公园广场,到处都是跑步、健身的人,运动成为这座城市的日常风景,也成为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惯。
包头人对体育的“较真”,从城市规划的细节中可见一斑:专业级体育场馆与社区健身角星罗棋布,校园操场从标准化跑道到多功能球场的升级,让运动不再是“奢侈的仪式”,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多年来,体教融合的良好氛围让校园成为锻造青少年品格的“熔炉”。包一中女排在一次次扣杀中践行着“学习最努力、训练最刻苦、品行最优秀”的集体座右铭,三十三中男篮队员用战术配合诠释“信任比天赋更珍贵”,二十四中田径队则在冲刺与耐力的训练中读懂“速度与节奏的哲学”。
当包头马拉松的起跑枪声响起,整座城市便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体育大学”。赛事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奖牌与纪录,它让更多青少年看见平凡人超越自我的可能,听见一座城市为拼搏喝彩的掌声,更在“全民参与”的热潮中读懂,个体的坚持可以影响一座城的气质,而一座城的运动基因终将反哺每个年轻生命的成长。
如果说,场馆设施提供的是物理空间,体教融合构建起制度支撑,那么赛事文化则注入精神能量,最终收获的是一代代包头青少年在运动中锻造的坚韧、协作、抗压与自信的品格。当这些品质沉淀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底色,我们便不难理解,所谓“运动之城”,不仅是奖牌与场馆的堆砌,更是一个让青春心跳与城市脉搏共振的能量场。在这里,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而整座城市,正与他们并肩奔跑。
就像哪吒用混天绫搅动四海,如今,包头青少年正用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重新定义着这座城市的无限可能。
(编辑:张彦军;一审:张彦军;二审:张富博;三审:郑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