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记者在包棉1958文旅项目升级施工现场获悉,这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正焕新升级。作为包头市重点文旅项目,包棉1958将于5月1日完成户外街区改造,形成“历史展示+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的全链条体验。
备受瞩目的包棉1958项目是继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大发1913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后,包头再一次活化利用闲置资源,将老建筑变身文旅新地标的大胆尝试和全新探索。
闲叙时光。
醒目标语。
时光记忆。
寻找静谧。
特色展品。
与茶相伴。
包头棉纺织厂是包头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代包头人的记忆。包头棉纺厂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在包头兴建的5个重点项目配套建设的市属重点项目,也是当时自治区最大甚至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曾经是包头这座城市的名片之一。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尽管企业经历了拆迁、改制,很多包头人仍习惯性地将原包头棉纺厂这一带叫“棉纺”。棉纺厂与棉纺小区、棉纺俱乐部、纺织道等“棉纺元素”一起成为了包头人难以忘怀的城市符号。
2011年,几经浮沉,包头棉纺厂原厂址陆续拆除,正翔国际小区和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在此拔地而起。钢铁大街上车水马龙,偌大的厂区只留下一座印染车间静静地待在原地,看上去和周围的风格多少有点违和。
直到202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包棉1958文旅项目作为包头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载体进行高标准改造建设,火红年代的这段记忆再次被唤醒,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包棉1958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文化潮流新地标的ip。运营当天,包棉1958人头攒动,热闹不已。仿佛那个火红年代又回来了。
思路决定一座城市的出路。包头并非传统的旅游城市,想实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并非易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要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以及周边游客带动。“有回忆、能共情、想消费。”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就抓住市民和游客的“眼”与“胃”,抓住一座城市“出圈”、出彩的机会。
春节期间,包棉1958因融合年轻基因、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多功能,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有活力“新风尚”,成为市民游客“有得看”、“有得转”、“有得吃”、“有得玩”的休闲好去处。
从运营至今,包棉1958先后举办了音乐时光市集、百名单身青年时光穿梭联谊舞会、包头艺术品市集,还同青山区青年夜校开展了联名课程,增设了电子书库数字资源阅读墙。这座老厂房的蜕变,不仅是一次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化肌理再生的深度实验,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不是在简单保留工业遗迹,而是在重构工业记忆的体验场景。”包头青山宾馆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韩瑞春表示,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包棉1958成为不同年龄段市民游客周末休闲、拍照打卡的热门选择。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祝家乐;编辑:尤允庆;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