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学校》再现跨越百年的红色对话
来源:包融媒   2025-04-01

革命历史题材原创话剧《蒙藏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弘扬北疆文化品牌,讲好红色故事,使作品在思想上站得住、在艺术上立得住,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试演现场。

“从土默川到北京城,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我们来了!”

  追光下,中年云泽再次回到蒙藏学校,重温革命历程时感慨万千。当年,那一批蒙古族青年,就是从蒙藏学校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日前,由包头市艺术剧院(内蒙古话剧院)精心创排的革命历史题材原创话剧《蒙藏学校》在呼和浩特市试演,邀请各界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代表以及各界观众代表到场观剧。该剧以革命先驱多松年等蒙藏学校青年学子的成长与斗争为主线,生动再现了内蒙古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壮阔历史。

革命题材创新演绎 历史与艺术交融

“该剧选题宏大,主题鲜明,既有少数民族革命的历史,也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场景,又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让历史‘活’了起来。”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海忠说。该剧以北京蒙藏学校作为故事发生背景,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全剧讲述了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驱在蒙藏学校播撒革命火种,向蒙古族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民族干部的光辉事迹。展现了荣耀先、多松年、云泽等蒙古族青年在革命思想熏陶下积极投身革命的过程。剧目创排过程中,以充分尊重既有真实历史事件为根基,又通过虚构细节增强戏剧张力。

例如,李大钊首次出场乔装成学者辜鸿铭宣讲革命的桥段,巧妙融入喜剧元素,令观众耳目一新。“真相揭晓时,全场震惊,这一幕既致敬历史,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树榕感慨道,尤其李大钊的出场设计,打破了观众预期,从“辜鸿铭”到革命导师的身份转换,既凸显历史人物的智慧,也展现了戏剧的巧妙构思。

舞台呈现上,现代科技与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成为亮点。剧中青年学生在海上交谈的场景,通过动态投影与舞美设计营造出巨轮破浪的视觉效果,令观众仿佛置身历史现场。“舞美太棒了,高科技的运用让话剧有了电影般的震撼力,这或许也是话剧发展的一个方向。”李树榕补充道。

以他们的青春对话 正青春的我们

“哥,我要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当小虎向兄长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时,当云泽、多松年一众青年学子振臂高呼时,台下刚才还好奇于舞台上各种移动装置的学生们,此刻都屏息凝神专注地看着台上演员。“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这一刻我们仿佛与革命先辈同频共振,我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成为一个堪当时代重任的新青年。”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学生赵子豪说。

“今天我们带着高中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这场话剧,来之前孩子们非常激动。”教师范妮告诉记者,蒙藏学校也是作为他们校史的一部分,在校史馆中陈列有部分文物,看过今天的话剧,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触,不少孩子都和她分享了观感,感觉触摸到了先烈们曾经的光辉。

“多松年牺牲时年仅22岁,云泽赴苏联留学时也不过20岁,他们的青春与不少学生年龄相仿,这种共鸣直击人心。”李树榕认为,剧中青年革命者澎湃的激情,对当下青年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

这种跨时空的对话,同样震撼着参演话剧的演员。多松年的扮演者、包头市艺术剧院(内蒙古话剧院)演员张伟为贴近角色,查阅相关史料并多次前往多松年故居,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触动。“站在多松年故居时,仿佛与他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剧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张伟说。

青年演员挑大梁 匠心打磨铸精品

为了让演员更加贴合百年前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形象,《蒙藏学校》选用大量青年演员。“话剧成功的关键在于‘话’——台词说对了,表演就对了。”中年云泽扮演者、中国国家话剧院表演艺术家王卫国特别提到,包头市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有着很好的专业素养,“年轻演员们都非常有潜质,台词好,而且演员们对自己要求很高,排练场没有一人懈怠,所有人都在全力打磨细节。包头,甚至内蒙古需要一部与全国水平接轨的话剧,《蒙藏学校》就是这样一部剧。”王卫国对该剧表示肯定。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海亮表示,《蒙藏学校》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从创作到排演,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旅厅的高度重视,是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得到中宣部文艺局的高度重视。该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弘扬北疆文化品牌,讲好红色故事,使作品在思想上站得住、在艺术上立得住,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继续对该剧进行打磨提升,打造一部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精品力作。同时,结合‘北疆文化神州行’活动,推动该剧走向全国,为叫响北疆文化品牌贡献更大力量。”李海亮说。

此外,包头还将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内蒙古革命历史的精神富矿,通过舞台剧、沉浸式演出等多元载体实现革命精神的当代演绎,将内蒙古革命史中的精神财富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下去。同时聚焦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辐射能级,为北疆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不仅美,就像先生说的,还要开遍全世界。”“那我们,就做花的种子。”

  ……

灯光渐亮,演员们依次谢幕,这时饰演多松年女儿的小演员系着红领巾上台敬礼,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舞台。这一刻,信仰的种子已悄然在北疆大地生根。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雅鑫  邢雨;编辑:秦新宇;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