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和“1+1>2”职能优势,强化财政金融融合发展能力,会同金融监管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在做好“五篇大文章”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促进银企精准高效对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提供强有力支撑。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有力支持重点产业。引导全市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全市科技金融贷款余额662.65亿元,较年初增加59.15亿元,增幅为9.80%,存量科技贷款户数1066户,较年初增加420户,增幅为65.02%。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359.64亿元,同比增长10.99%;围绕实施晶硅光伏产业,提供信贷支持131.27亿元,同比增长3.54%;围绕建设“两个稀土基地”,提供信贷支持63.9亿元,同比增长24.34%。推动辖内9家金融机构成立稀土科技特色支行,贷款余额116.49亿元,同比增长19.35%,持续推动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滴灌。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助力经济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全市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多元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绿色贷款余额358.24亿元。推动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24年第一期中期票据(科创票据),专项支持包钢集团实施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创新项目,打造高端钢铁产品基地。
保障“普惠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惠企利民宗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资源向民营小微企业倾斜力度。全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79.16亿元,同比增长14.74%。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一般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04%,同比下降24个基点。复制自治区“金融副村长”模式在包落地,全市共聘用金融副村长414人,帮助农户授信6828万元,打通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推动金融机构推出“信农贷”“蒙易担—强农贷”等专项特色产品,缓解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
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聚焦网点服务场景提升适老化服务,全市金融机构设立养老金融特色网点157个,社保便民网点288个,全市超96%的银行网点已推进适老化改造,共计开通“爱心窗口”“绿色通道”等老年人优先办理业务窗口628个。全市实现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投入保费778.14万元,为3842名老年人赔付793.95万元。
推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力促服务提质增效。推动金融机构上线高效线上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跨国公司外汇集中运营、国际结算线上化、资本项目数字化、财资管理云等金融服务,提升便利化政策落地效果和对口岸企业资本项目的服务能力,支持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积极助力正信集团创设“铝后加工企业集群融资方案”,强化政银企合作,共同推动铝产业发展提速攻坚,加快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此外,市财政局还积极促进银企精准高效对接,畅通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打造“银企面对面”服务品牌。2024年分区域、分专题成功举办旗县区专场、举办晶硅光伏、氟化工材料、铝产业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等专场对接会43场,为105户企业提供信贷支持79.17亿元。创新推出金融服务顾问,在全市范围内选拔资深金融专家40余名,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匹配金融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加强融资项目库建设,通过与地区、部门间联动,定期收集全市重点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建立融资企业和项目储备库,已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276户,授信总额140.17亿元,投放总额77.88亿元。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持续丰富政金企对接形式,做好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力度,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海芳;编辑:姜卉;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郑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