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阳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每逢劳动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享受假期欢度自己的节日,同时感受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浓厚氛围,体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除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也是弘扬劳动精神的应有之义,且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的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育和人格的塑造。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大有裨益。
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由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活便利,许多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视力下降等问题。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体力和耐力,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在校园教育中,学生大多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如果缺乏动手应用,就会造成知识和实践的脱离。通过参与劳动教育,青少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提高了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够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激发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动性;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个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参与劳动教育,青少年可以了解从祖辈到父辈再到自身,社会生产是如何进步发展的。同时在团队配合中,与他人沟通、分工、互助,培养自己的团结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家校社联动,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家庭“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家庭是第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应有意识地带动青少年自觉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长通过日常带动孩子劳动,使其锻炼身心,增强自信,培养独立能力和责任心。引导孩子进行洗衣、刷鞋、擦地等劳动,这些既是生活自理能力又是必要技能。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诚实合法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校“课程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的主导作用,保障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不挪用劳动教育时间。通过精细、系统的课程设置,让其他课程与劳动教育课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同时结合思政课,邀请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楷模走进校园课堂,担任劳动教育课程兼职教师,结合其专业和事迹,引导青少年热爱、学会创造,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社会“实践化”丰富劳动教育形式。社会资源是最生动的教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重要依托。相关部门结合本土自然资源,创建田间种植、花卉育植等实践基地;依托工匠工作室、劳模工作室,设立研学游基地;挖掘人文资源,打造编织、剪纸等教育基地……青少年在这些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动脑动手、出力出汗,实现磨炼意志、拓宽见识、增长才干。同时结合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讲好他们勤奋劳动的感人故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形成“人人讲劳动、人人爱劳动、人人做劳动”的良好育人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通过家务劳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关键环节,协同联动,实现青少年劳动教育“1+1+1>3”,促进青少年的当下成长以及今后实现个人价值与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