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包头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对接会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举办。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密集的岗位信息展板前,求职者驻足研读、热烈交流。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内蒙古科技大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吸引了58家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共带来1980个优质岗位。
招聘会现场
9时30分,记者走进内蒙古科技大学逸夫楼一楼大厅,招聘会现场已经热闹起来。不少学生拿着简历在各展位间驻足,或俯身细看企业展板,或与招聘人员轻声交流;企业的招聘人员则忙着递材料、答疑解惑。
“我今年毕业,想找份平面设计的工作。现场也看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并投了简历,期待本科毕业每月薪资能达到5000元以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学生王凯翔告诉记者。
“现在主要招聘的是骑手,以及擅长管理及推广的人才。才半个小时,大概收到了20个申请。希望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招聘活动,企业就能与需要就业的人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交流。”内蒙古臻祥科技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杨宇然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柏深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数据AI模型“求职小帮手”首次亮相高校招聘现场,它以简洁自然的对话方式,能够即时解析企业背景、岗位详情、地理位置、薪资待遇以及包头市人才政策等信息,还能基于求职者的自我认知,智能推荐匹配岗位,彻底改变了以往求职者“靠自己搜、靠感觉选”的传统模式。
在我市全力推进“稀土+”“新能源+”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此次对接会上,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早已突破传统专业界限。
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企业不仅需要精通机械设计、材料科学的专业工程师,更急需能够将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入生产流程,实现智能运维的“技术+数据”复合型人才;在稀土深加工行业,除了稀土分离技术专家,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和跨境电商运营经验的“科研+商务”跨界人才同样供不应求。这种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需求,彰显出民营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进程中,对跨领域知识整合与创新应用能力的迫切追求,也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格局重塑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管理类复合型人才需求显著增长。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张晓琳表示,企业正在积极寻觅既熟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又具备项目管理与资本运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行业也比较内卷,所以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能力,还要有一定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类人才能够有效统筹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和市场拓展全链条,推动企业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跨越,这与民营企业向现代化管理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张晓琳说。
在对接会现场,创新能力与实践经验成为众多民营企业招聘人才的核心标准,且不同类型企业有着差异化的侧重点。初创型企业对具备突破性创新思维的“颠覆式人才”求贤若渴。
“我们对新招聘的员工先进行轮岗实习,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辅导,轮岗结束后根据所学专业分配岗位。”包头华资实业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姜佳璐表示,为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希望吸纳敢于挑战行业“卡脖子”难题的青年人才,助力企业在新兴赛道抢占先机。
相比较而言,一些成熟型民营企业则更看重人才的“迭代创新能力”。内蒙古人才平台有限公司招聘主管狄静宇表示,此次招聘设置了AI交互设计师,这一岗位要求年轻人能够熟练应用AI智能软件,通过持续创新保持企业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在对接会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普遍反馈,拥有丰富行业项目经验的人才能够大幅缩短适应周期,降低培养成本。为吸引这类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部分企业也表示可以尝试“项目分红”“成果奖励”等激励措施,进一步凸显实践经验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关键作用。
当下,民营企业对人才的文化适配性要求正从隐性需求逐渐转变为显性标准。不少企业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标注“认同企业价值观”“契合团队文化氛围”“能够有抗压能力”等要求。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且企业待遇也日渐丰厚,毕业生对营民企业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非常重视,开设专门的人才培养和晋升通道,通过这种方式让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看到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包头高新技术人才服务中心人才交流处就业和企业服务科科长王寒松表示,此次活动通过线下精准对接加线上直播双模式,精准打通高校毕业生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供需变化,为地方企业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注入动力。随着毕业季的来临,招聘会将陆续走进各大中高等院校,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对接。
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民营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维度。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企业内部跨部门协作、外部产业链联动愈发频繁。因此,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善于整合资源、能够快速融入团队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此次人才对接会不仅展现了民营企业当下的人才需求,也凸显出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新的机制。多数企业坦言,过去虽然对高端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重引进、轻培养”现象较为普遍。为破解这一难题,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建立“导师制”,由企业内部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传帮带”,助力新人快速成长;开设内部培训课程,围绕行业前沿技术、管理创新等内容定期开展培训等。此外,部分企业还推出“职业发展双通道”,为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分别设计晋升路径,让员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朱爽榕,闫帅武;编辑:张玮;校对∶杜利国;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