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知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走进包头,开启了一场文化探访之旅。
一天半时间里,蒙曼以行进式直播带领观众实地探访怀朔镇遗址、秦长城天盛成段和康图沟段、战国赵长城以及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历史现场与文化展陈的交织,向大家讲述包头深厚的文化历史,勾勒出这座城市多元交融的文化基因。
蒙曼参观秦长城文化展厅,与其他学者交流。
走走包头的“来时路”
固阳县怀朔镇遗址是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曾是“六镇起义”的起源地之一。蒙曼结合遗址上散落的残片,向观众讲述当年的相关历史。
在遗址上,蒙曼老师偶然捡起一片非常完整的莲花瓦当。蒙曼轻轻摩挲着这片瓦当,感慨道:“这个瓦当纹样代表着北魏后期瓦当最基本的纹样。我渺小的人生能和北魏风起云涌的历史连在一起,是我的荣幸。”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瓦当,随后被捐赠给包头博物馆,成为这段旅程的珍贵纪念。
在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蒙曼参观了秦长城文化展厅,随后,一行人来到秦长城脚下。此时,春日暖阳倾洒,巍峨的秦长城在山峦间蜿蜒起伏,与北疆壮美的风光融为一体。大家兴致勃勃地沿着步道攀登,一路上边走边聊,沿途的每一块砖石、每一个烽火台,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随着脚步向上,视野愈发开阔,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峦起伏,连绵山脉尽收眼底。
下山途中,蒙曼老师碰到了前来研学的小朋友和慕名而来的粉丝。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地表达着自己对蒙曼老师的喜爱。来自固阳的市民刘女士和姚女士上前激动地表示:“我们是在网上看到蒙曼老师来包头的消息后,特地赶过来的。”蒙曼老师欣然与她们合影。
夕阳西下时,蒙曼行至战国赵长城处。站在栈桥上,远眺夕阳落下。她感慨道:“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之一,来到这里就想到了胡服骑射!”古老的长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我们过来是充满期待的,今天我们的收获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期待。包头长城保存的得极其完好,形态如此丰富。”蒙曼表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内蒙古有中国最丰富的长城形态,长城长度约7500公里,占到了整个长城体量的1/3左右。所以这次行走内蒙古之旅来到呼包鄂也是‘长城之旅’。”
夜幕降临,蒙曼又漫步在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重走“走西口”之路,站在包头原点,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
看看包头的“大融合”
5月2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开启了包头行程的最后一站——包头博物馆。
踏入中国古代史展厅,包头地区6000余年的文明发展史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荟萃了包头多年来的考古成就和研究成果,集结了最新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最新公布的遗迹调查图片,全方位、多层次地重现了这片土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历史。
“你们看,这地图轮廓这样看是一个少女,换个角度看又像一匹昂首挺胸的骏马。这是头,这是嘴,这是脖子上的项链也就是我们昨天去的固阳县秦长城。”站在展厅内的包头地图前,蒙曼老师比划着说道:“看着这匹高头大马,就要知道,这就是包头,这就是九原!”
“昨天我们去的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原点广场就是老包头的‘原点’,最早包头居民居住的地方。”参观至“走西口路线示意图”前,蒙曼老师目光深邃,将历史场景与现实发展紧密串联:“古代孕育文明的地方都是文化汇聚的地方,包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包头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码头,是‘走西口’之路和‘万里茶道’的组成部分,而发展到今天这条道路更加通畅,有更多的人汇聚到这里。但无论是商业立城还是工业立城,包头作为一个‘大码头’的定位始终未变。各方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冲撞融合,这样一个文化集中的地方,应该产生了不起的文明。”
活动现场,不少市民带着对蒙曼的喜爱前来交流。刘素芳难掩激动之情,她激动地说:“蒙老师昨天去的固阳是我的家乡。我从《百家讲坛》开始就喜欢蒙老师,看到她来到我的家乡,感觉特别亲切。我的家乡不仅有雄伟的长城,还有广袤无垠、天高地远的草原风光。欢迎大家来包头,亲身感受长城文化的魅力,领略这片土地的壮美。”
“这几天有特别美好的体验。希望把这份美好体验传递出去,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内蒙古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还有如此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大家都来看,理解更加深邃的内蒙古。”蒙曼感慨地说道。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岳宇乐,许家轩;编辑:李宁宁;校对∶刘勇如;一审:尤允庆;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