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跃动传薪火
来源:包融媒   2025-08-11

“老班长的动作再缓些,才更显他的虚弱。”近日,青山区富强路街道锦林社区红色皮影工作室里,小演员们正在排练《红军过草地》。灵动的皮影在幕布上跃动,搭配稚嫩却真挚的台词,引得不少居民驻足观看。这是社区“红领巾·星少年”项目中“一米实践场”的日常。只是,曾经的“小观众”如今已成为主动传承红色文化的“行动派”,在光影流转间成长。

从“看客”到“主演”:皮影戏里的成长蜕变

(二条配图)皮影跃动传薪火(分离图)92(5254787)-20250811074449

孩子们在排练。

最初操纵竹签时,孩子们的手指总是僵硬生涩,两根竹签不听指挥,难以协调动作。经过半年来放学后雷打不动地练习,从单独操纵到团队配合,从动作生硬到灵活自如,他们不仅练出了“指尖协调力”,更磨出了专注力与耐心。如今,指尖轻捻间,幕布上的“小战士”便能迈着稳健步伐前进,转身、挥手都透着灵气。

锦林社区打造的“观察+服务+传承”三位一体实践平台,让皮影戏成为最好的成长教材。社团特意将党史故事、老党员事迹改编成剧本,《金斧头银斧头》藏着诚信美德,《红军过草地》写着革命初心。孩子们排练前要先“读懂故事”:为演好老班长,他们主动了解长征历史;为理解“诚实”的分量,他们热烈讨论“如果捡到金斧头会怎么做”。这种“先悟后演”的模式,让排练场变成了实践课堂——项目开展以来,200余名青少年参与其中,100余人次在沟通协作、表达能力上有了明显提升。

“以前孩子放学就抱着手机,现在天天追着问‘今天排哪段?’”家长李女士表示,自加入社团后,孩子不仅主动和小伙伴讨论剧情,还会回家考家长“红军过草地吃什么?”在她看来,孩子的变化不只于开朗,更在于“心里装进了比游戏更重要的东西”。

从“技艺”到“精神”:光影中流淌的红色传承

(二条配图)皮影跃动传薪火(分离图)92(5254785)-20250811074434

自2019年社区红色皮影工作室成立后,这样的“精神接力”从未间断。从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技艺,到组织老党员讲述历史,再到鼓励孩子们自编自演,社团已排出《金色的鱼钩》等经典剧目,展演20余场。此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孩子们为辖区老党员专场演出了《金色的鱼钩》,幕布上老班长颤抖着递出鱼肉的场景,让经历过特殊年代的老人们深受触动,感受到了红色记忆的传承力量。

如今,“小主演”们还主动当起“红色讲解员”。在社区“一米成长圈”活动中,他们带着自制皮影道具给邻里讲诚信故事;在假期托管班里,他们教更小的孩子执签手法,把“非遗的种子”播撒得更远。对孩子们而言,演得好不好,不仅看动作像不像,更看能不能让大家记住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

从“社团”到“生态”:儿童友好社区的生动图景

(二条配图)皮影跃动传薪火(分离图)92(5254783)-20250811074428

如今,红色皮影社团的辐射效应,早已超出工作室的方寸之地。锦林社区以社团为核心,构建起“儿童友好”生态:手工坊里,孩子们跟着老师雕刻皮影,把社区好人好事编成新剧本;邻里节上,皮影展演成了保留节目,吸引全家老小齐参与;即将启动的“校社联动”计划,还将把皮影课程搬进辖区学校,让更多孩子触摸非遗、感悟红色文化。

“儿童友好不是建个游乐场,而是让孩子们成为社区的‘小主人’。”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从让孩子“有事做”到引导“会做事”,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皮影戏像一个支点,撬动了整个社区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文/图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