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包头新闻网首页 » 花雨

(视窗)为民生托底 让民心更暖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是市委、市政府最深的牵挂,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也是市委、市政府孜孜不倦努力奋斗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保障基本民生的惠民政策、一笔笔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救助资金,编密织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网,为困难群众托住了稳稳的幸福,传递了党和政府的为民、爱民之情。

保障民生 织密筑牢“托底网”

十八大以来,我市有机融合各种社会救助政策、手段,兜牢民生底线,织好织密民生“保障网”。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民生举措,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身边。

2022年5月,我市在自治区率先印发了《包头市困难群众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在市域内彻底打破申办低保的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实现低保居住地申请“全市通办”。

这一举措,解决了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的城乡困难群众申请办理低保等社会救助难题,推进政务服务跨区域办理,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多地跑”“折返跑”,切实提升低保申请便利度。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十八大以来,我市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力保障基本民生。

今年53岁的崔爱红因重度残疾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世纪90年代,她便已经开始领取每个月几十元的低保救助金。崔爱红的爱人因为长年照顾她,也不能外出工作,也被列入了低保困难人群。崔爱红说:“现在国家政策真好,低保金每年都提标,今年6月又提标了,现在我每个月能领840元,我家因为是残疾贫困户,还享受青山区对低保户中的困难残疾人额外提标的70元、未成年人额外提标的70元,全市对低保家庭中学生发放教育救助补贴每月50元,我们一家三口现在每个月能领2710元。”

2013-2022年,我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1次,城镇低保从2012年每人每月505元提高至2022年每人每月840元;农村牧区低保从2012年每人每年4480元提高至2022年每人每年7544元。

十八大以来,社会救助更加公开透明,我市出台各类社会救助政策措施6项,建立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快速响应机制。各旗县区依托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明确申请办理流程、救助政策等服务内容,开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打造“绿色通道”,真正做到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市不断提高城乡低保管理规范化水平,规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全面开展一个大厅联审联批,坚持张榜公示,健全信息监控系统,确保低保审批公平、公开、公正,打造“阳光救助”。

52岁的李文新是固阳县怀朔镇兴圣公村人,2021年10月,在民政工作人员入户摸排时发现,李文新因患病没有劳动能力,家里有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每个月还要花费上千元的医药费。得知这一情况后,固阳县民政局将李文新纳入防返贫监测户,为他申请了低保救助金,并为他的孩子申请了雨露计划。李文新说:“现在政策好了,低保金能保证基本生活,雨露计划也让孩子上学不愁了,而且低保也不用去镇里办理,在村里就能办,非常方便。”

十八大以来,兜底扶贫更加高效有力,聚焦农村牧区贫困人口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共纳入农村牧区低保对象13075户21802人,累计发放农村牧区低保资金5885万元。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

多措并举 让特困供养人员安享晚年

炎热的中午,老人们都在午休,只有张大爷抱着一本《七七事变前后》目不转睛地看着。81岁的张大爷是一名特困供养人员,原来居住在固阳县兴顺西镇耳居兔,前年他住进了固阳县兴顺西镇敬老院,住进敬老院的张大爷别提多高兴了,他说:“原来一直觉得自己身体还行,能自理呢,没早早住进来,现在住进来了,觉得这里真好,吃得好,住得好,还有人给洗衣服,我啥也不用管。没事了还能去村委会借本书看看,消磨消磨时间。”

兴顺西镇敬老院作为我市公办养老机构之一,固阳县全县的特困供养人员,如果有需求,都可以入住到这里来。

与敬老院一墙之隔的是兴顺西村村委会和兴顺西幸福大院,幸福大院里居住的有易地搬迁户,偏远、基础条件差的20人以下空心村的居民,兴顺西镇居住一年以上无房居民,65周岁以上生活困难、身体残疾、重病等原因生活不便的老人。

石贵仁大爷正在家门前拾掇自己的菜地,老伴正在厨房忙乎着做午饭。他们是2018年搬进兴顺西幸福大院的,方便的上下水,家门口的卫生所,门前村委会的广场上还有很多健身器材,说起这些,石大爷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村里把我们集中搬到幸福大院里,我们现在感觉可幸福呢!”

固阳县兴顺西镇工作人员刘振华介绍说:“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农村牧区的养老服务也在提档升级,下一步,我们准备实施兴顺西镇互助幸福院升级改造项目,扩建兴顺西镇敬老院,实现特困供养、居民康养一体的集中养老服务模式。我们还将抓住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契机,依托兴顺西镇幸福院、敬老院和兴顺西村养老服务站集中连片的优势,打造固阳县山北地区智慧化养老园区,为农村牧区的特困供养人员和低保老人提供集中养老、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站便捷养老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条件,不断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实现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在市区,特困供养人员的衣食住行也都在民政工作人员的掌握中。

疫情期间,青山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工作人员在入户时发现特困供养人员张大爷一直咳嗽,他们便安排益善社工服务社工作人员多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没几天,益善社工工作人员发现张大爷有咳血的现象,于是联系老人所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将老人送进了医院。青山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前往医院,安抚老人的情绪,解决老人住院的费用,对接主治医师。经过各项检查,医生会诊确定张大爷得了肺癌晚期并已经转移至肝脏,不能手术,需要化疗。张大爷拉着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手说道:“我这病没得救了,我不能浪费政府的钱了。”工作人员安抚他说:“张大爷,治病的钱你不用担心,我们给你解决,你放心配合医生接受化疗。你需要什么就跟我们说”。因为病情严重,不久后,张大爷便去世了。青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为老人办理了火化及其他殡葬手续,让老人在有人陪伴中安详地走完了最后一程。

十八大以来,我市出台了《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统一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包府发〔2017〕70号)、《包头市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包民发〔2017〕31号)等文件,统筹开展特困人员精准认定、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工作,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有效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2020年,我市扩大救助范围,将特困人员救助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及时足额发放救助资金,有效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实现应养尽养。

全面加强 为困难群众撑起“保护伞”

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健全临时救助工作机制,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自治区要求,2014年6月,我市制定出台《包头市开展“救急难”救助试点方案》,确定青山区和达茂旗为“救急难”试点地区,各旗县区按照“救急难”试点先行、全面实施的办法,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2015年9月,我市制定出台了《包头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包府发〔2015〕186号),对遭遇突发事件、灾害事故、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居民给予及时救助,妥善解决特殊困难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问题。

2018年8月,青山区被评定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主要在下放低保救助审批权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目前,青山区低保救助审批实现了社区一级办结,审批周期由22天压缩为13天。在下放临时救助审批权方面,将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街镇一级审批,推行备用金制度,先行救助,后补审批手续,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路、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初衷。

2018年11月底我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包民发〔2018〕68号),将救助对象分为急难型和支出型,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审核审批程序。

2020年,我市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全面落实乡镇街道(社区)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小额资金直接救助。2020年,我市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4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4.6万人。

十八大以来,我市率先在自治区出台惠民殡葬政策,四项基本殡葬服务费全部由政府买单,累计减免殡葬费用1亿余元。此项惠民政策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在殡葬改革中兜底保障职能。我市不断改进殡葬服务,截至目前,建成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生态墓穴25000余穴,免费或低偿提供给市民使用,现已使用3000多穴,较好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殡葬需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改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市将牢记嘱托、接力奋进,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千方百计“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确保新征程上“一个也不能少”。(记者 梁晶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注销须知 ×
我已阅读并同意注销须知
身份验证 ×
点击切换图像验证码
确定
确认注销 ×
注销账号后
请谨慎操作!
确认注销账号

登录黄河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