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看火”二十五年,做山林的守护者—— “虎根儿”巡山记
2025-03-07

19万亩林地,25年巡山,9000多个日夜……这一连串庞大而又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护林员王虎根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风霜雪雨,四季轮回,他把山林当成了“家”,用二十五载护林光阴丰盈着生命的厚度,守护着这片“生态绿”。

6

王虎根与瞭望塔相伴25年。

扎根山林 情系绿野

7

王虎根攀爬瞭望塔。

初春时节,包头迎来一场春雪,大地银装素裹,尽显诗意之美。石拐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也被皑皑白雪覆盖,放眼望去,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此时,王虎根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巡护路上,厚厚的积雪将山路掩盖,每走一步脚下都带着“咯吱咯吱”的声响。

“过了水涧沟,越走越难受;来到格尔兔,掉头就想走。”这是20年前绍卜亥嘎查水涧沟真实写照。2003年,20多岁的王虎根来到石拐区绍卜亥嘎查水涧沟开始了护林工作,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人烟稀少的山林里坚守25个春秋。

采访当日,记者随王虎根来到他日常驻守的地方——五当召管理站赵长城管护点。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满了王虎根的日记和工作记录本,记录了他巡山的别样生活。

王虎根介绍,他负责的管护区北面与固阳县接壤,东面与土右旗相邻,是整个区域中最偏远、交通最不便的地方。“刚来的时候这里很荒凉,在绍卜亥东沟、格尔兔沟一带靠人工辛勤种植养护的油松、樟子松也不多,中间还有很多荒山荒坡。风大的时候鬼哭狼嚎的,让我毛骨悚然。”对25年前刚来到绍卜亥的情景,王虎根记忆犹新,山区的陌生与荒凉让他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忐忑。

巡山路上,山高路滑,坡陡弯急,石头高低错落,道路狭小险峻,记者走得气喘吁吁、心惊胆战,而王虎根仍然步伐矫健,他说走了几十年习惯了。

在王虎根看来,道路险峻是最容易克服的,忍受孤独才是护林员的必修课。“刚开始工作那几年,从管理站到绍卜亥东沟的村子都是河槽路,有30多公里。”王虎根说,那时候几乎没有到达山口的公路,要想知道人工油松林的具体情况,需要徒步4个多小时才能进入人工油松林。寂静的大山里,手机没有信号,人一旦进山,就如同消失了一样。

在这种环境下,王虎根练就了与自然“对话”的本领,他和石头分享自己的心情,对着大山大声呼喊几声,指着小树说:“你又长高了!”……慢慢地,他和大山培养出了感情。“这片林子我熟悉得很,一草一木,清脆的鸟叫,甚至脚下的小路,在我看来都是有生命的。”说这话时,王虎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虽然巡山是趟孤独的旅程,对于王虎根来说早已学会苦中作乐,他不时会拿出手机拍下山野美景。他的手机相册里基本都是山里的景色,不仅记录着大山的变化,也记录着他的青春。

廿五载路 绿染山川

8

王虎根检查树苗。

王虎根的瞭望台在林场的高处,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在强劲的大风中,瞭望塔让人感觉摇摇欲坠,而王虎根却习以为常。“我的工作就是用眼睛守护这片森林。大风天是防火的重要时刻,更得小心谨慎。”王虎根坦言,他们在这里守候的目的正是为了及时发现并监测视野范围内的火情。他回忆道,冬天最冷的时候,山顶的温度能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伴随着寒风,瞭望塔上几乎无法站立。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远眺,与亲友分享山间的四季美景,都成了王虎根工作中的“小确幸”。

每年9月15日至次年5月31日是防火期,尤其临近春节的时候,上坟烧纸的现象尤为频繁,这也是基层护林员最为忙碌的时刻。每年除夕夜,一家老小吃饭时总在等待王虎根,没有催促的电话,只有提前拜年的祝福。很多次,大年初一凌晨两三点,确认管护范围没有火灾隐患后,他才回到家中。

王虎根回忆说:“记得有一年除夕,我们一群护林员在凌晨三点才将一场火情成功扑灭,大家虽然疲惫不堪,但都忍不住打趣说,这个年可是过好了,红红火火。”他表示,是无限宽容的大山让他变得越来越乐观向上,城里人花钱去玩绝地探险,他天天都在山里免费探险……在一次次高潮迭起的林区“探险”中,不知不觉,脚下的风景却是越来越美了。

在常年的巡山和火情观察中,王虎根积累了丰富的护林经验,他根据不同季节,总结出一套荒火、人为火和雷电火的识别经验,火灾火势大小的判断能力和火情报告准确率令人心服口服。每当临近护林防火警戒期,王虎根变得更加繁忙起来,除了日常的瞭望、巡山外,他还要不停地进村入寨宣传防火知识。

山里有没有火险隐患、有没有病虫害发生、有没有破坏山体……他的脚步成了这座山林的“听诊器”,在他的努力守护下,林区从未发生过重大火灾、毁林和私挖乱采事件。为此,王虎根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初心不改 守护青山

9

王虎根手持望远镜察看山上情况。

从二十多岁青春勃发的小伙到年近五十岁两鬓露出霜花的中年汉子,被问到怎么坚持下来的,王虎根的答案是热爱。“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份工作,现在让我安稳地坐办公室,还不习惯呢!”他说,林场的各个林区都有他的足迹,每一片山林他都熟悉,守着林子才踏实放心。

“这一听,就是啄木鸟的叫声;这脚印,是小兔子的;几十年前种下的小树苗如今都有碗口粗了;荒山上慢慢伫立了一排排的‘绿色士兵’……”提起山上的一草一木和小动物,王虎根如数家珍,一年四季看着它们的成长和变化,让他欣喜不已。

最初的几年,王虎根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是看着那些小树苗一天天长大,荒山慢慢绿了起来,他又舍不得走了。取舍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守护这片山林。就这样,王虎根凭着眷恋和深情,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这连绵的青山里。

在多年的巡护过程中,他不仅关注山林本身的变化,还非常注重与村民的沟通与互动。因为群众是山林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让村民们了解保护山林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为此,王虎根通过亲切的唠家常打入村民“内部”,再把生态保护政策融入在唠家常中进行宣传讲解。“大爷,您最近有没有看到山林里有什么异常情况啊?”“大妈,这天气干燥,一定要注意防火啊!”“现在是禁牧期,可不兴放羊啊!”这样的话语,王虎根已经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但他从不厌倦。

王虎根和记者透露了一个护林员的小秘密:“冬季下雪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期待。雨雪天气能降低防火压力,让我们得以稍作休憩。”在他看来,冬季防火的关键在于防范人为因素,近年来随着森林草原防灭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的深入,周边村民携带火种上山和非法猎捕盗伐的现象已大幅减少。

在日复一日的宣传中,村民们逐渐有了护林意识,他们明白了想要靠山吃山,首先要“护山”,于是不仅自觉地控制养羊数量、配合禁牧,还当起了民间护林“队员”,发现火灾隐患、病虫害、盗伐等情况,都会主动打电话告诉王虎根。“如今,村里谁家有几个孩子、哪家老人经常用啥药,我都了如指掌。”王虎根说,每次回市里时,就顺手给山里的村民买点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药物,他们出一趟山不容易。

10

王虎根巡山中观察树木生长情况。

二十五年来,他日复一日走遍了辖区的田间地头、山林沟壑,脚上的茧子厚了、鞋的底子薄了,对山林的感情却深了。

春雪后的大青山又多了一层亮色,蓬勃的春意悄然涌动。远远望去,山上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在茫茫大山之间,王虎根将继续用坚韧与执着,守护这片山林的繁茂和安宁。

“想看绿水青山不需要远行,家门口便是好景色。”这是王虎根人生的追求。以山为家,以林为伴,25年光阴花白了他的鬓发、弯曲了他的脊梁,他坚守的背后,是责任、是热爱,更是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承诺。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晓婷;编辑:姜卉;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郑炜)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