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高新区将持续完善“预防-调解-仲裁-监察”四位一体维权体系,形成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治理机制,真正当好群众的护“薪”人,让劳动者“薪”安。
前不久,一则来自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求助牵动了稀土高新区劳动监察人员的心。据了解,冯师傅和两位工友参与建设的某食品扩建项目工程接近尾声时,总包与分包单位签订的工资支付协议成了空头支票,24680元的血汗钱突然没有了着落。
情急之下,冯师傅通过线上渠道反映情况,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留言迅速得到政府部门“治欠薪快速反应机制”响应,稀土高新区劳动监察部门通过“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调取了项目用工数据,不到2小时,电子版《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便传送到千里之外的分包单位负责人手机上。
“不是我们故意拖欠,实在是工程款没到位……”面对分包单位的说辞,监察员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考勤数据回应:“系统显示三位工人累计出勤287个工时,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总包单位必须履行清偿责任。”与此同时,总包单位负责人正在同步核对相关证据信息。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科技手段成了破局关键。实名制平台的工资专户数据锁定了债权关系,视频取证固化了企业违规证据,银行代发系统则架起了资金直达的“高速路”。
当手机短信提示工资到账时,冯师傅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反复确认:“真没想到,就三天,太快了!”
今年以来,稀土高新区劳动监察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有解思维”,通过“调解+仲裁+诉讼(复议)”多方联动的方式,把“单兵作战”变为“合力攻坚”,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在工伤认定及赔偿纠纷调解中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稀土高新区劳动监察部门建立“三项机制”,即“速裁快审”机制,针对农民工欠薪、工伤赔偿等急难案件,实行“一审终局+当庭裁决”,确保劳动者“维权不误春耕”;“全程调解”机制,配备专职调解员队伍,推动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互联网平台”机制,实现证据线上提交、远程视频庭审、法律文书电子送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劳务派遣务工人员王先生便是“三项机制”建立后的受益者之一。仲裁员在企业负责人身在外地无法参加庭审且劳动者证据不全的不利形势下,仅历时半月,便为王先生讨回拖欠已久的工资。为表达感谢,王先生将一面绣有“仲裁公正高效、维权保驾护航”的锦旗送到仲裁员手中,他激动地表示,劳动监察人员不仅是务工人员的守护者,还为他们及时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帮助他们在劳动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稀土高新区系统施策,着力在多渠道、深层次解决欠薪问题上下功夫,深化普法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优化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快速反应和长效管理,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动态监管,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服务网络,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预防-调解-仲裁-监察’四位一体维权体系,形成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治理机制,持续推动治理欠薪工作提质增效,力争2025年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突破80%,真正当好群众的护‘薪’人,让劳动者‘薪’安。”稀土高新区劳动仲裁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贾婷婷;编辑:王玮琦;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