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材+智力”赋能“两个稀土基地”建设
2025-07-13

近日,随着包头建设“两个稀土基地”重点工程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绿色制造项目的顺利开工,标志着金力永磁包头基地将具备4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年产能,“全球最大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基地”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为包头“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持续贡献“磁”动力。

“为不断满足高端市场需求,新项目将依托金力永磁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掌握的‘晶界渗透、配方体系、晶粒细化、一次成型、生产工艺自动化、耐高温耐高腐蚀性新型涂层’六大核心技术,集成先进的智能化生产工艺与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系统,构建‘绿色+智造’双轮驱动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为具身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提供关键材料支撑。”金力永磁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全力提升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搭建起“一国重两院四中心”创新矩阵,打造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稀土领域创新平台109家,近三年累计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62项,推动稀土产业从资源优势跨入产业胜势,稀土资源从“工业原料”变身“科技主角”。

眼下,为了快速应对市场形势,如何利用新技术,替代原有产品配方中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元素铽、镝、钆且保持性能不变、成本更低,成为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副部长兼材料车间主任王东慧急需攻克的难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王东慧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成功研发出细化晶粒无重稀土工艺和细化晶粒含铈无重稀土工艺,实现了公司全系产品80%的无重稀土替代,其中细化晶粒含铈无重稀土工艺不仅为行业独创,还实现了连续稳定生产。出口产品不仅成本更低,性能也更胜一筹。

稀土高新区坚持把产业链缺失环节和高附加值项目作为重点,紧盯磁材头部、配套腰部企业,下大气力招商引资,并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构建产业链群,形成一流产业生态。

2024年,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2项,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其中,安泰北方“智能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填补国内空白、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闪速烧结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金力永磁“低重稀土永磁材料”实现降本增效、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盘式散热高效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国创稀品利用稀土光转化智慧照明和RES电子纸显色材料实现批量生产……

稀土产业一批批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紧扣稀土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创新推出“政府发编、院所用人、企业发薪”引才模式,制定领军人才集聚、中青年人才招揽、人才机制改革优化“三项人才计划”,积极组织重点企业对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采取“一人一策”“特事特办”的方式,与市级部门合力,刚柔并济引进严纯华、蒋成保、李献华等院士专家30余人,“带土移植”引进周忠福、王一德、张洪杰等高端人才科研团队19个。

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联合中科院蒋成保院士团队等31个顶尖技术团队,建设全球首条“钕铁硼磁体粘结与烧结工艺融合制造”示范线等12条产线,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4年,稀土高新区新增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8家、占全市57%。

目前,随着韵升科技年产1.5万吨磁材、日本相模年产3000吨磁材等21个磁材重点项目的火热建设,以及金力永磁、安泰北方科技等全国综合实力前10强磁材企业产能的持续释放,稀土高新区磁材产能达到15.9万吨,稀土永磁电机企业已累计入驻22家。

以“磁材”为基、以“智力”为翼,稀土高新区在强化产业链韧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同步发力,稀土产业正向更高附加值、更优价值链加速攀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贾婷婷;编辑:王玮琦;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640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