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茂旗石宝镇温都不令上苏记村,今年76岁的梁英再也不用为耕种田地而发愁了。“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体力活了。”梁英乐呵呵地说,“今年把家里的18亩地都入了股,交给村里的托管项目。这下可省心喽!不用再操心种地那些累活儿,收入还稳稳当当。这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土地托管让他彻底当起了“甩手掌柜”,不仅实现了“一地生三金”,凭借“五统一”种植管理模式还将获得可观的分红。如今,他的日子越过越轻松,“旱涝保收”的土地收入加上分红收益,为养老提供了更踏实的依靠。
田间作物长势良好。
上苏记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长期以来,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制约了农业发展。面对现实瓶颈,上苏记村在党支部引领下大胆探索,将耕地“化零为整”,通过深入宣传、民主协商,成功动员全村50户264人参与,实现740亩土地100%整村托管。整村托管模式让上苏记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生机。今年,村里统一规划种植的玉米作物长势喜人,预计亩产较往年能提升30%~50%,经济效益将大幅提高。
整合的内核不仅在于凝聚人心,更在于激活土地的无限潜能。针对水资源匮乏短板,村集体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将90余亩“望天收”的旱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水浇地。同时,“大刀阔斧”打破旧有田埂、沟渠界限,系统整治“巴掌田”“边角地”,一举新增有效种植面积40亩。通过实施水利设施升级与田地整合,大型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5%,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为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土地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
一块土地,如何为农民带来三份收益?土地托管模式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提升了土地效益,更重构了农民收入结构,形成稳固的“一地三金”分配机制。农民告别单一、高风险的传统耕作收入,拥有了“旱涝保收的土地租金+按劳取酬的劳务工资+共享发展红利的经营分红”这一多元、可持续增收渠道。上苏记村村民白玉龙便是选择在托管土地上“再就业”的一员。他告诉记者:“我家的地今年也全托管了,省心!村里还选我当上了托管员,带着大伙儿一起干。地里有份稳定的收入,手上干活儿再挣一份‘务工金’,我今年的收入一定不赖!”
为了最大化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推行“五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既保障了村内养殖饲料供应、降低成本,又通过拓展外销渠道增加整体收益。“推行‘五统一’,核心目标就是提质增效、让利于民。”石宝镇副镇长刘镨谦向记者介绍,“通过统一选种、施肥、植保、管理、销售,实现了精细化管理、规模化效益。土地‘含金量’显著提升,预计每亩能为农户增收1000元左右。”小小村庄的托管实践,在达茂旗沃野上写下充满希望的注脚。刘镨谦说:“项目的实施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也解决了土地撂荒和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种地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总结项目经验方法,为全镇推广土地托管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当分散的土地在集约经营中焕发新生,当农民在多元增收中拥抱希望,一条支部强、产业兴、农民富的振兴之路,正在达茂这片热土上延伸铺展。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通讯员:肖旭婕;编辑:姜卉;一审:王雪仙;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