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新常态”:城市如何撑好伞?
2025-07-26

这个7月的包头,雨水比往年更常光顾。

7月24日,乌云再次压城,这次,包头展现出了让人心安的韧性:气象预报及时密集发布,让上班族有时间调整出行方式;重点路口交警提前到岗,给通勤路标出了方向;城市易涝点提前布防,危险路段绕行保安全;网格员、村干部的提示,业主群里邻里的提醒,让雨水也变得不那么冰冷……

这份有序,源自未雨绸缪的守护,也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理解配合,大家共同努力,让城市在风雨中稳住了脚步。

被雨浸透的夏天,已经成了包头人话题度的榜首。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7月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1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0%,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第二位,仅次于2018年同期降水量(165毫米)。

包头地处半干旱与干旱区的交界地带,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我们夏季天气变化的重要环流系统。然而今夏,副热带高压没按套路出牌,迅速向西北移动,比以往来得早且快,由于今年其强度偏强,引导更多来自洋面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进入包头地区的水汽更加充沛。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雨的“脾气”很难揣摩,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上述变化在近期的天气中也得到了体现,同一时间,九原区还是多云时,昆区的雨已经来势汹汹。

往深一层看,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背景不容忽视。6月27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指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持续。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增暖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

雨水冲刷着街道,更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对市民来说,常看天气提示、多带一个雨具,把生活切换成适应雨季的模式已经成为必备技能,对于我们的城市,也正在学习着像海绵一样,具备“接得住”的承载力,从“北方鲜涝”的传统思维切换到“未雨绸缪”主动应对。“以前总觉得下大雨是南方的日常,现在手机嗡嗡震,一看是暴雨预警,心里那根弦也跟着紧了。”昆区的李女士说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

这份“在意”,就是安全意识的提升。确实,最近关注到天气预警后,自觉把车停在高地,非必要少出门或乘坐公共交通,耐心听交警指引绕开“危险区”,成了市民们心照不宣的共识。不耐烦和抱怨声少了,大家都成了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再看我们的城市。7月23日,包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发布致全体市民的倡议书;气象、水务部门时刻守在监测一线捕捉雨情水情变化;24日,“包头城市管理”发布城区64处易涝点,并根据降雨区域、降雨量等实际进行动态更新;交管部门第一时间启动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组织全体警力奔赴辖区主要路段、易积水点和拥堵路口;23日早6时起至25日16时,“包头发布”公众号关于天气预报推文共9条,并针对不同天气跟进发布避险防御指南。

雨中,东河区维多利商城南侧,辖区派出所民警帮助市民和车辆脱困,市城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在“两站一场”,和环卫人员合力清淤,还有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友善、互助……

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在这连绵的雨季里,我们的城市正在淋雨中努力补课,让这把为市民撑起的“守护伞”举得更快、护得更密实。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娜默热;编辑:姜卉;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