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北疆 育见未来 ——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07-26

走进昆都仑区友谊大街第二十五小学,萌娃们化身“创意小达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展现才华、传递理念、体验成长;包头市第十四中学的办公室内,高三年级老师正使用“畅言智慧课堂系统”备课,一键点击,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即刻呈现,信息化教学让备课效率倍增;在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焊接专业的学子们手持焊枪,飞溅的焊花与专注的目光交相辉映,诠释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这一幅幅生动的教育图景,共同勾勒出我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优质均衡: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教育

清晨7时许,达茂旗百灵庙第三小学的校园里已书声琅琅。这所边境学校,如今拥有实验楼、学生宿舍楼、综合服务楼、标准化操场和乡村少年宫活动室等校舍建筑和学生学习活动场所,先后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际象棋特色学校”“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级红十字示范学校”“包头市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包头市义务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如今,我们学校与市区里的学校没什么区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都变得越来越好了。以前很多同学都想转去市区学校,现在大家都愿意留在这里读书了。”一位学生高兴地说。

一组数据见证我市高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

——现有自治区优质幼儿园64所,市级示范园110所,占比全市32.5%。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和达茂旗已率先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学龄前儿童实现从“有园上”到“上好园”。

——推动市五区每个区至少有一所幼儿园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包头市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学前部面向社会招生。开展随班就读巡回康复指导工作,覆盖100余个随班就读学校,切实提升随班就读教师专业能力。

——全面推动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改革,建成覆盖全学段教育集团31个,结成城乡学校教育发展互助共同体72个,惠及学生10万余人。

——现有自治区优质示范高中14所,80%的高中生在优质高中就读。

——3所本科院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填补了国内稀土领域本科专业布点空白。

——建立起“轻度学生随班就读、中度学生特教学校就读、重度学生送教上门”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每名残障青少年公平接受教育。

这一系列扎实举措,彰显了我市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与力度。从集团化办学到城乡共建,从特殊教育普惠到师资均衡提升,包头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个孩子。

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发展育人体系

前不久,“劳动筑梦,创艺未来”包头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在青山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举办。本次大赛由市教育局主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承办、青山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市各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的64支队伍、551名选手踊跃参与。

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温占勇介绍,大赛设有小学三、四年级组,小学五、六年级组和初中组三个组别,精心设计了九个劳动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育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

石拐区苏蒙实验学校四年级二班学生胡博兴奋地说:“在此次大赛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以后,我一定会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在学校帮助同学打扫卫生、在家里帮助家长整理家务,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

近年来,包头市素质教育改革亮点纷呈。思政教育成效突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思政+”课程体系,打造“讲思政,爱包头”思政“金课”87节。体美劳教育成果显著,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创建自治区美育示范校5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6所,打造自治区大中小学美育名师工作室2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成各类国家级体育运动特色校(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等)过百所;包头市第一中学女排在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初中组)斩获亚军,女排队员韩语真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包头市第九十七中学男足、男排,包头市第九十三中学武术、健美操,万水泉中心小学曲棍球,包头市第二十一中学橄榄球,北京师范大学包头附属学校啦啦操,包头市第六中学、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包头市第五十一中学和昆都仑区第三中学田径在全国、全区竞技场摘金夺银,仅2025年上半年,已荣获国家级奖项47项,自治区级奖项66项。研学实践教育更加丰富,结合包头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建立“包头文化+”研学实践育人体系,打造5条精品研学路线,加强与呼和浩特市等周边盟市合作,不断丰富研学实践内涵。校园安全管理更加稳固,全方位、全流程守护校园安全,聚焦消防、燃气、校车、实验室、网络等日常管理,牢牢守住校园安全底线,专项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行动,全力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我市素质教育改革正以创新之笔勾勒育人新蓝图,这些务实举措不仅拓展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绽放独特光彩,收获全面成长的喜悦。

创新驱动:智慧教育助力现代化发展

课间,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到操场,练习5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等体测项目,操场上的AI体育设备自动识别并记录运动数据,让同学们随时知道自己每次练习的情况。通过AI体育设备,教师参考学生练习成绩,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开展个性化教学。

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教育集团负责人王灵芝说:“从普及智慧黑板到开展教室革命,再到使用AI体育设备,建成智慧操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智慧校园建设成为了包头市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现代化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我市聚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组织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探索开发智能体和教学方案。在督导评价改革方面,在全区率先探索开展中小学生素养监测,创新运用人工智能交互测评技术监测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和探究能力。在教育数智改革方面,依托“同频互动教室”平台开展视频教学、教研会议1020场,直播互动180场,服务师生超万人次;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46个课题获市级立项;在2024年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荣获国家级奖项16项、自治区级奖项92项。

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智能测评优化督导、数字技术共享资源,我市逐渐构建起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生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课堂焕发新活力,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智慧教育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拥抱无限可能的未来。

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新优势

上个月,由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包头市教育局、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主办的2025年呼包鄂乌中等职业学校技能联赛包头赛区包头服务管理和财经职业学校赛点开赛。

包头服务管理和财经职业学校承接航空服务、婴幼儿保育、晚宴化妆·盘发造型、建筑信息模型建模、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等七个赛项,共吸引呼包鄂乌26所中等职业学校、366人参赛。包头服务管理和财经职业学校副校长王晓岩介绍,本次联赛为期三天,以“一技在手,一生无忧”为主题,旨在推动呼包鄂乌职业教育“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生动实践,不仅为四个区域的师生提供了高水平高标准的竞技交流平台,更为学校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借鉴。

来自包头服务管理和财经职业学校的学生杜清麟参加了航空服务赛项。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他信心满满地说:“这次联赛让我对航空服务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也坚定了我在这条职业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希望能通过优异表现获得入围国赛的资格,为学校争光。”

职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包头市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召开全市中职学校年度工作会议及产教融合工作协调会,全面部署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功承办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工作会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推进会。举办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职业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及全市中职学校大合唱比赛,组织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技能展示活动、校园开放日、社区服务、大国工匠进校园、文艺汇演、读书展示等活动,参与近2万人次。建成3所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3所高职院校、4所中职学校列入自治区“双高”“双优”建设单位。建成涵盖202个专业的职普融通、中高贯通、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每个孩子的成长成才,关乎民族复兴的未来根基。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求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上务实效,在服务地方建设上谋发展,在协同育人上聚合力,努力实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美好期待,让包头的孩子有更好的起点和未来。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包头教育发展的蓬勃活力。从边境牧区的现代化教室,到职业院校的智能实训基地;从创新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到劳动基地里的辛勤汗水,处处彰显着包头教育人的坚守与创新。这座工业城市用实践证明: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城市转型的关键支撑。面向未来,包头教育正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孟婧美;编辑:姜卉;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