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杰
八月的包头,秋色初染,这座融合草原苍茫与钢铁力量的北疆之城,迎来了一场青春盛会。第三十三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这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明互鉴的窗口。当1242名中、日、韩三国运动员及裁判员的身影活跃在包头各个场馆,这座素有“草原钢城”之称的北方工业重镇,也借此向世界展示了其转型升级的丰硕成果和自信开放的崭新姿态。
纵观此次盛会,其意义远超体育本身。自1993年首届赛事举办以来,始终以“友谊、进步、未来”为宗旨,为加强体育交流、增进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发挥重要作用。而本届运动会首次落户北方城市,既体现了国家对内蒙古对外开放水平的认可,也是包头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明证。从专业体育场馆到高校设施,从严谨赛事组织到周到服务保障,包头以“包你满意”的赤诚和“包你放心”的担当,展现了北方城市承办国际赛事的能力与温度。
以赛为媒,包头向世界展示了北方工业城市的转型之美。本次大赛设置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11个比赛项目,赛场分布于包头市奥体中心、体育中心、包头师范学院等8处场馆,既涵盖专业体育设施,也融入高校与城市空间,让青春竞技的活力渗透整个城市。赛汗塔拉城中草原的生态画卷、百里绿道的宜人风景、博物馆的历史底蕴与城市商圈的现代活力,这些精心安排的文化观摩,让国际友人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包头。这里不仅有工业的钢筋铁骨,更有生态的绿色肌理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体育+文化”“竞技+交流”的模式,让三国青少年在比拼技艺的同时,更能深入感受城市脉搏与文化底蕴,感知中国北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放眼区域协调发展,包头通过承办国际赛事,实现了“以赛事促发展”的良性循环。盛会的举办不仅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了高质量竞技舞台,更通过赛事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优化,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这种将专业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办赛理念,既展现了包头的城市担当,也为其他北方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以青春之名,筑友谊之桥;以体育为媒,展包头担当。这场盛会让我们看到,包头不仅有辽阔草原和丰富资源,更有开放胸襟和国际视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包头必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