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杰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石拐玉米、固阳黄芪片、土右李子和达茂鸡蛋4个产品成功入选。至此,包头已有72个产品跻身该名录,覆盖全市8个旗县区。这一成绩不仅彰显出包头农业品牌实力,更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特色产业从“土里刨金”到“品牌赋能”的转型之路。
地处内蒙古西部的包头,既有草原的广袤,又有黄河的滋养,农牧业资源丰富。然而过去这里的“土特产”虽多,却长期面临“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的困境。固阳黄芪品质上乘却多以原料形式外销,达茂草原鸡蛋品质优良却缺乏市场认可度。如何让优质农产品获得应有价值,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破解的课题。
包头的实践给出有力答案:以“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战略导向,通过系统梳理资源禀赋,构建“一县一业”“一品一策”发展格局。石拐区发展高海拔甜玉米种植,土右旗打造李子全产业链……这种“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的模式,让“土特产”撕去“散小弱”的标签,逐步走向品牌化、规模化。从“土特产”到“金名片”的蜕变,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核心是“品质”。包头建立起“生产有标准、过程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的全链条管控体系,确保产品“特而优”。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收购标准,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
下转04
上接01 实时监测生产环境。同时,积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让这些认证成为消费者识别优质农产品的“信任背书”。
酒香也怕巷子深。包头组织名录内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通过现场展示、品鉴体验、直播带货等形式,让“包头味道”触达更多消费者。通过产销对接,搭建“生产基地+商超+电商平台”销售网络,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包头名特优新农产品专区”,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直供。市场渠道的拓展,让优质农产品真正实现价值提升。
7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崛起,不仅是品牌建设成果,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增收:石拐玉米坚持“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通过品牌化赋能让玉米“价值”真正赶上“品质”;固阳黄芪产业形成20亿元规模,带动29家加工企业发展,近三年全链条用工达4.5万人。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土右旗围绕李子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达茂旗依托草原生态打造“鸡蛋+文旅”体验项目。更深远的是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转型,构建起全产业链体系,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含量和市场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品牌引领。从“土里刨金”到“品牌赋能”,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包头实践告诉我们,农业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依托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注重质量提升,强化品牌培育,拓展市场渠道,促进产业融合。随着更多“土特产”变身“金名片”,包头的乡村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农牧民的生活也将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