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秋日的包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爬榆树嘎查幸福大院的农特产品展销台前人流如织,达茂旗的马铃薯地里机械轰鸣,固阳县的谷穗低垂如金色波浪……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欢庆氛围中,包头不仅展示了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更勾勒出一幅产业升级、乡村蝶变、农民共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粗放种植到精准接单,产业发展蹚出特色增收路。丰收节现场,内蒙古康汇进出口有限公司的蜂蜜被抢购一空,石拐区五当召镇厂汉沟村的特色订单供不应求,昆都仑区“卜尔汉图羊肉”“乌兰计黏玉米”等品牌声名鹊起。丰收的果实,正通过一条条日益畅通的产销渠道,实打实地变为农民鼓囊囊的收入。在固阳县,宝恒顺合作社引进谷子新品种,通过旱作新技术实现亩产近700斤、收益达1400元,产量与利润双双翻番;达茂旗马铃薯种植户依托规模化机械作业,亩产超5吨,销往全国市场。山北地区的小杂粮和马铃薯有望发展成大产业。
从传统村落到活力家园,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发展模式与乡村风貌的重塑。石拐区五当召镇新曙光村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探索种养结合、服务配套的产业新路,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2万元;乌兰计三村借助网格员推广集体经济种植的黏玉米,让“土特产”成为“致富果”。这边厢,集体经济的壮大,为乡村公共服务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那边厢,农文旅融合激活产业潜能,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石拐区将丰收节与“村晚”、农事竞技结合,昆都仑区打造农夫集市与民俗体验,推动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跃升。这种“节庆+产业+文化”的模式,既拓展了农产品销路,更让乡村资源焕发新价值。
从“增收”到“共富”,农民的腰包鼓了,精气神更足。丰收节上最打动人的,要数农民脸上洋溢的笑容。从达茂旗“统种统养”模式让农牧民通过土地入股享受分红,到昆都仑区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带动农户嵌入产业链,农民收入从单纯依靠种植向“租金+薪金+股金”多元结构转变。此外,丰收节上的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以及“推车拾薯大作战”“协力巧运南瓜”等农技比赛项目将丰收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石拐区五当召镇新曙光村党支部委员张茹所说,“现在村里经济好了,大家的精神头也更足了。”
秋风送爽,丰收的歌谣仍在传唱。随着“十五五”规划对农业农村的持续聚焦,包头这片“希望的田野”必将迎来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