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载,跨越山海终团圆
来源:包融媒   2025-05-22

2天,1000多公里,66年时光——当这些数字在高邮交汇,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故事迎来温暖开篇。

5月20日,“国家的孩子”赵俊华从包头启程,奔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与失散半个多世纪的亲人相认。这场承载着时代记忆与血脉深情的团圆之旅,由包头市融媒体中心、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包钢集团新闻中心联合开展全媒体直播,共同见证跨越千里的温暖重逢。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开展全媒体直播,见证跨越千里的温暖重逢。记者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开展全媒体直播,见证跨越千里的温暖重逢。


故乡的呼唤


5月21日下午,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上演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感动的盛大“迎亲”仪式,迎接来自远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国家的孩子”赵俊华重回故乡。鲜红醒目的横幅在风中猎猎飘扬,激昂热烈的锣鼓声响彻街巷,当地居民与志愿者们早早聚集在赵俊华入住的酒店外,共同见证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暖重逢时刻。


一家人跨越半世纪的相拥

一家人跨越半世纪的相拥



当赵俊华激动地走下车,积压多年的思念与期盼瞬间决堤,泪水夺眶而出,一句颤抖的“我终于回来了”,饱含着跨越数十载的乡愁与眷恋,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与此同时,几公里外的王家老宅同样沉浸在喜悦中。为迎接姐姐赵俊华的归来,弟弟王其金、王其海连日来精心筹备。院落打扫得纤尘不染,门窗擦拭得锃亮如新;门前矗立起喜庆的红色拱门,堂屋内贴满寓意吉祥的窗花,象征团圆的汤圆已准备好……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家人的牵挂与等待。“这些天,我们每天都在掰着指头数,就盼着姐姐能早点回家。60多年来,我们都在思念姐姐,梦想着能和姐姐团圆。父母惦记了一生的姐姐终于回来了,我们一家团圆了。”说到动情处,二弟王其海的眼泪夺眶而出。

这场温暖的千里奔赴背后,是高邮市阳光寻亲服务团的不懈努力。“这是我们寻亲团寻找‘国家的孩子’用时最短的案例。”团长杨凤荣难掩自豪与激动,自接到赵俊华的寻亲求助后,团队迅速行动,志愿者们不辞辛苦地走访入户,深入大街小巷,与众多居民交流沟通,查阅海量尘封已久的档案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抽丝剥茧。最终,通过科学比对,成功确认赵俊华与王其金、王其海系同胞姐弟。

每一个“国家的孩子”都值得拥有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杨凤荣满怀深情地呼吁:“希望更多家庭站出来提供线索,让更多‘国家的孩子’早日踏上归家路。”

为见证这一难得的团圆时刻,寻亲成功的“国家的孩子”梁引梅也专程来到迎亲现场。“扬州是生养我们的故土,这里承载着我们最初的血脉根源;内蒙古是抚育我们成长的第二故乡,那里给予了我们新生与温暖。”梁引梅眼含热泪感慨道:“是内蒙古宽广的胸怀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如今,我们又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份恩情,永生难忘。”

5月22日,在高邮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赵俊华与亲人的正式认亲仪式如期举行,这段被爱照亮的归途,终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携手赵俊华“娘家人”包钢集团,以全媒体矩阵与奔腾融媒、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高邮市融媒体中心、包钢新闻中心媒体联动,见证民族团结大爱的时代回响。

包头市融媒体记者兵分两路,与包钢新闻中心的记者们一起,在高邮和包头,全程记录这场双向奔赴的认亲之旅。

另一路记者驻守包钢集团,在“三千孤儿入内蒙”与“齐心协力建包钢”两段历史佳话的动人交汇处,与历史见证者展开深度对话。同时,连线包头地区寻亲发起人李焱飙,分享更多“国家的孩子”的寻亲进展,传递草原与江南血脉相连的信念。


尘封的往事


赵俊华在回乡的路上接受采访

赵俊华在回乡的路上接受采访


岁月无声,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当媒体采访团跨越山海,陪同“国家的孩子”赵俊华奔赴千里之外的故乡高邮认亲时,血脉的回响呈现了具象化展现。

在20世纪60年代,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如恶魔般肆虐南方大地。一时间,物资极度匮乏,众多孤儿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赵俊华作为被送到内蒙古的孩子之一,北上来到包头。不久后,她从包钢医院被收养。从此,一个曾经叫“巧云”的孩子有了新的名字“小华”。

“养父母一直把我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赵俊华回忆起童年时光,满是幸福与温暖。

然而,关于赵俊华的身世,养父母一直守口如瓶。百倍的呵护与疼爱中,赵俊华从未想过自己与这个家庭没有血缘。偶然间,她从邻居和亲人的口中听说,自己是坐着火车被送来的,后来在包钢医院被领养。这个秘密,养父母保守了几十年,直至离世也未曾告知赵俊华。

如果说错过是一种遗憾,那么赵俊华的遗憾同样也是千里之外王氏家族的遗憾。64岁的王其金和62岁的弟弟王其海从出生就带着一个使命——寻找那个未曾谋面的姐姐。“姐姐长什么样,现在在哪里,是否还活着,我们都不知道。”在王其金兄弟的记忆中,父母常常提起乳名叫“巧云”的小女儿,这个小女儿在八个月大的时候丢失,之后杳无音信。靠着仅存的一点线索,王氏兄弟坚持了几十年,“我不甘心,坚持找下去是完成父母临终前的嘱托,更是我们一生的愿望。”

如果爱隔山海,那么山海一定有回应。

2025年4月,一通来电打破了赵俊华平静的生活,电话是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打来的。“民警在电话里告诉我,通过比对,已经帮我找到亲人了,并把亲缘关系认定书发给了我。”赵俊华回忆起那一刻,激动得难以自已,愣在原地许久。

赵俊华说,曾经的“巧云”有过短暂的不幸,但如今的“小华”却是无比幸福的。她有养父母的疼爱,也有亲生父母和手足坚持不懈地寻找。

出发前几天,记者在赵俊华女儿家见到她时,她正对着行李发呆——成箱的内蒙古特产牛肉干、马奶酒等准备了一箱又一箱。“总觉得还不够。”她摩挲着护膝上褪色的花纹,思索着还能给亲人带些什么,“我想让爸妈知道,草原母亲把我养得很好,我也想让弟弟们看看,他们的姐姐生活得很幸福。”这场寻亲不仅是寻找血脉根源,更是一个女儿跨越时空地“报平安”。

一千多公里的车程,风景交替闪过,赵俊华感慨万千:“以前总觉得自己像断线的风筝,现在终于知道,原来线的另一头一直有人牵着。”

几十年的梦真的照进现实,做梦的人都不敢相信。


血脉的回响


赵俊华与亲人的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赵俊华与亲人的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认亲前夜,高邮市的一家宾馆里,赵俊华心情复杂。

2天、7人、1000多公里,她带着包头的亲人来见高邮的亲人,脚踩在高邮的土地时,她被当天的欢迎仪式深深地感动,也被家乡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感动。“多日来妈妈没有休息好,每天重复念叨着小时候的事情,一路上还和我回忆了过去的很多事,我知道她真的是想家。”女儿于静夫妇全程陪同,一路见证了妈妈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理解她内心的思念有多么沉重。

距离相认的日子越近,她越紧张。

与赵俊华同样紧张的还有她的两个弟弟。在相认仪式举行前,记者曾到达赵俊华的老家卸甲镇西王庄,距离家门口几十米外的路上,两个弟弟打扫了一遍又一遍,两个喜庆的拱门早已摆好,迎接姐姐回家的条幅远远就能看到。不时有村民来到王家老宅,帮忙一起布置现场。“从小我就知道他们有一个姐姐没有回来,这么多年他们兄弟俩付出太多,我们作为旁观者见证了这几年的寻亲路,太不容易了。”王其海的同村发小印巨海回忆,每次聚会王其海都会哭,找不到姐姐成为他几十年来最大的痛。

大弟弟王其金反复说,“无论做什么,无论给多少,都不足以弥补对姐姐的亏欠。”他们给相认后的生活作了很多规划,给姐姐在老家盖房子、带着姐姐到处转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姐弟三人要住在一起,共同陪伴度过晚年。

5月22日上午,高邮的气温难得的凉爽。汽车停在仪式现场,推开车门的刹那,锣鼓声、祝福声响彻耳畔,赵俊华的眼泪倾泻而下,来自家乡却不相识的人们紧紧相拥。王其海冲进人群,紧紧抱住姐姐,“等待得太久了,今天真的圆梦了。”

掌声、笑声、哭声,家乡的呼唤声越来越强烈。一曲《额吉·我想您》唱起时,“小华”终于找到亲人了。

认亲仪式后,大家陪着赵俊华回到老家。一路上,赵俊华从众人口中得知了当年丢失的原因,一下子释怀了。“藏在我心里多年的一个结终于解了,人生走过六十多年,我已经圆满了。”赵俊华说。

车窗外,小麦已经成熟,路边的石榴花盛开得格外耀眼。不到十公里的回乡路,却走得太久太久。

临近老房子,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村庄,老家门口的村民围了一层又一层,大家都想见证这一难得的时刻。“好事,真的是大好事。”朴素的村民拍照、欢呼,不少人红了眼眶。是啊,大好事!离家时,她还是一个八个月的孩子,再回来,已经是66岁的老人。

祠堂祭祖时,赵俊华和爱人三鞠躬,他们回来了。端起象征团圆的汤圆,赵俊华给两个弟弟各喂了一口。“以后你们有姐姐疼了。”这一声简短的话语,回应了两个弟弟几十年的期盼,也告慰了父母。“我本来有三个姐姐,大姐和二姐早早离开,得知消息后我哭昏过去。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找到三姐。这么多年来,每次想起来这是我们全家人的痛,也坚定了我必须找到姐姐的决心。找了这么多年,也期待了这么多年,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王其海说,得到消息的那天,他哭了半个小时,找到姐姐不仅是完成父母的遗愿,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是血脉的回响。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春燕,杜森,邓雅鑫,常静;编辑:张玮;校对∶杜利国;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新媒体引导图

责任编辑: 张玮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