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时光:从橄榄绿到藏青蓝的守护
来源:包融媒   2025-08-01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7年的时间会带来哪些变化?

2019年,包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正式转隶为国家移民管理局下属机构,全体官兵集体退出现役,转为移民管理警察。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两种色彩,一样荣光。曾经他们在军营里,挥洒青春,热血奉献,如今他们在祖国北疆,默默奉献,守护一方平安。

7月30日,记者走进满都拉口岸,体验移民管理警察的24小时。


晨光中的坚守 8:00 AM

清晨八点,国门开启,货检通道与旅检通道同时运转。包头边检站民警们早已列队完毕,笔挺的藏蓝色制服在朝阳下格外醒目。民警刘禹整理好装备,走向货运北岗警戒岗。“这里是进入中国的第一道安全关卡,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刘禹介绍,他门的背影在晨光中拉出一道坚毅的剪影。

货运通道上,蒙古国的重型货车轰鸣而过,卷起阵阵尘土。刘禹和同事们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他们不仅要快速查验车辆,还要在漫天煤灰中保持高度专注。

“车体的外观视频查验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五进五出通关口。”说话间,他的制服领口已积了一层黑色煤屑。  


高温下的淬炼 10:00 AM

三伏天气,炎热是这一季节的固定刻板印象。

上午十点,地表温度逼近40℃。刘禹转岗至通关口,灼热的水泥地蒸腾着热浪,货车排出的尾气裹挟着热风扑面而来。车辆停稳后,通关通道民警的查验工作就要开始了,他们俯身检查车底,指腹划过轮胎纹路,“违禁品最爱躲这些犄角旮旯。”

“面对一辆通关车辆,怎么查?查哪里?怎么发现线索?从见到这辆车的第一眼基本就心里有数了。”一句话的背后凝练着业务能力的熟记于心与辛苦的轻描淡写。

综合查验室内,检查员对入境司机的护照和身份信息进行查验并办理入境手续。一切的流程快速便捷,保障通关的顺畅无忧。

“高峰期要连续处理200多本证件,必须保障快速便捷,确保货车的通关顺畅。”民警介绍。一切的流程快速便捷,保障通关的顺畅无忧。

货检通道


科技赋能新防线 3:00 PM

下午三点,警用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划破口岸的寂静,民警操控着搭载红外成像仪的无人机升空,屏幕实时传回货车顶部的画面。“无人机搭载了高清视频拍摄、红外成像等设备,和传统人力巡查相比,具有巡查范围大、工作效率高、无惧地形地势、无惧黑暗雾霾等优势,在边防检查工作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包头边检执勤一队政治教导员陈建平介绍。

五时许,一道棕影如闪电般掠过执勤点——警犬“哈民”登场了。这条马犬竖着耳朵,在训导员的口令下开始巡逻。

“它能闻到人类无法察觉的毒品和爆炸物气味。”民警轻抚爱犬脖颈,“边境线上不仅面临着突如其来的风险,更有泥泞不堪的土坡与其他野狗等潜在威胁。在巡逻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探索数字化、智慧化、科技化的口岸管控新模式的道路上,警犬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夜幕下的忠诚  8:00 PM

晚上八点,口岸渐归沉寂,但执勤点的灯光依然明亮。刘禹完成最后一班岗,摘下帽子时汗水早已浸透。

“今天还算凉快,”他玩笑道,“上周高温天气,晒得脱下一层皮。”宿舍内,同事们互相调侃着彼此晒脱皮的皮肤,却没人提起连续12小时未休息的疲惫。  

当记者问及转隶前后的变化,陈建平介绍,转改,是一次能力的淬炼和使命的升级。军装换警服,变的是色彩,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

“身份的转变,也要求我们成为具备全方位本领的‘多面手’。既要练就火眼金睛,精研法律法规、证件鉴别、风险研判,筑牢反偷渡、反走私、维护口岸秩序的铜墙铁壁;也要持续优化通关流程,更要精通无人机、警犬协同这些新技能,让口岸真正成为安全、便捷、高效的国门枢纽。因为国门安全,从来容不得半点折扣。”陈建平说。

夜色渐深,监控室的电子屏依然闪烁着各通道的实时画面,在岗的民警依旧守护着国门一线。明天太阳升起时,这些藏蓝身影又将开启新的24小时循环。

在这里,七年时间,他们将军营的铁血融进警营的担当;将部队传承的过硬作风和严明纪律,转化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守护国门的核心战斗力。在这里,制服的色彩会变,但守护国门的忠诚永远鲜亮。

巡逻


(文/记者:樊佳疑;图/记者:郭钢,王雪飞;编辑:樊佳疑;校对:吴存德;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20250415205403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