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时十分,第一缕阳光冲破北疆旷野的薄雾,包头边检站的移民管理警察们已经踏上了巡边路。
检查过境车辆。
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忠诚使命。这支队伍里,有从千里之外参军而来的年轻人,也有在边疆驻守了数十年的“老兵”。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因一份共同的信念在此汇聚。
界碑见证 红色信仰永不褪色
擦拭界碑。
夏季热浪滚滚,冬季呵气成霜,春秋两季百米沙墙压境而入,这是满都拉口岸四季的真实写照。
移民管理队伍的前身,是英雄的公安边防部队。脱下军装,却从未卸下军魂。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在风沙肆虐的边境口岸,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以血肉之躯铸就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
民警李尚2013年从河北老家应征入伍,来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日复一日地站岗执勤,守在这里,这一守就是十二年,从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守成了撑起一个小家的顶梁柱。
这些年,他与家人聚少离多,但足迹踏遍了口岸边境线的每一寸土地。他常说:“这地方总要有人守,虽然苦一点,但心里踏实。”
这份朴素的坚守,正是传承革命军人艰苦奋斗精神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有很多个跟李尚一样的人,与风沙为伴,与孤寂为邻,将青春烙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国土就是生命”,这种融入血脉的信念代代相传。老班长柳长春转隶前是边检站监护中队的尖兵,如今带着年轻民警巡边,依然一丝不苟地检查界碑和延伸的边境线,一遍遍讲述当年守护界碑的故事。
“每一寸国土都连着祖国的尊严,容不得半点闪失。”他指着界碑上鲜红的国徽说。这份对国土的绝对忠诚,早已超越职责,成为他们灵魂深处最坚不可摧的信仰高地。
智慧赋能 忠诚使命再谱华章
转隶为移民管理警察,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守护国门、服务人民的初心。在移民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包头边检站民警锐意进取,以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在新时代的考卷上挥毫泼墨。
聚焦地方经济发展痛点,包头边检站主动作为,推出一系列便捷高效的“组合拳”。“网上备案”平台让企业足不出户完成边检手续,通关时间压缩50%;“线上审批”通道为紧急进出口业务开辟绿色通道,解企业燃眉之急;“关检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便利通关;“警企座谈”面对面倾听企业心声,精准施策优化服务。
一家进出口企业负责人感慨:“边检站的创新举措,像及时雨,让我们的口岸贸易之路更顺畅。”口岸经济因服务的优化而血脉畅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云端”布防,智守国门,告别传统“人海战术”和“经验主导”,一场深刻的智慧变革正在上演。
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他们凭借敏锐洞察和精湛技术,构建起强大的“云端”防控网络。从“经验主导”跃升为“数据驱动”,研判体系的革新让预警更前瞻、更精准;从“人海战术”升级为“精准制导”,实战效能实现质的跨越,查缉效率成倍提升;从“单打独斗”演进为“协同共治”,与海关、国安等部门数据共享、协同作战,执法合力显著增强。数据研判不是炫技,而是让每一分警力都用在刀刃上,屏幕上的光点汇聚成无形的铜墙铁壁,守护着国门安宁。
在广袤的边境线上,“警犬+警航队”正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防控尖兵。警犬训导员李学理和他的无言战友“哈民”,风雨无阻反复训练,只为在复杂环境中搜寻到一丝可疑气息;警航队的无人机搭载先进光电设备,使巡逻范围倍增,盲区死角无处遁形。
一次恶劣天气下的紧急巡逻任务,地面车辆无法通行,“警航队”机组人员凭借高超技术和无畏勇气,穿越风雪,确保了口岸安全无虞。警犬灵敏的嗅觉弥补了科技设备的局限,警航队广阔的视野延伸了管控的触角,这种“科技+传统”“空中+地面”的立体化巡控模式,成为守护边境安宁的独特力量。
界碑永矗,精神永存。在这片广袤而炽热的北疆大地上,一代代国门卫士以智慧为剑,以忠诚为盾,将红色血脉融入移民管理的时代洪流。他们用行动宣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身份如何转换,守护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意志坚如磐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歇。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海芳;通讯员:丁思宇;通讯员:薛岩;编辑:姜卉;一审:赵遐;二审:张群群;三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