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黄河岸边的二人台传承者
来源:包融媒   2025-03-26


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板申气村,黄河水激荡着千年的力量,滋养出一方独特的文化沃土。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欢,自小在这片土地上奔跑嬉戏,黄河冰凌迸裂的澎湃乐章和雄浑力量,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他学艺在民间、从艺在民间,深入民间,汲取最原汁原味的二人台创作灵感。他的二人台演唱融入浓浓深情,唱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们的心声。

作为土右旗乌兰牧骑副团长,李欢期待,带领团员们把二人台艺术传承下去,让二人台表演更富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梦起黄河

李欢在舞台上演奏。

在李欢的童年记忆里,村口那棵老树下的戏台,是一座无比神圣的殿堂。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戏台便被五彩的灯光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高亢激昂的“风搅雪”唱腔穿透暮色,蒙汉语交织的戏词在星火间跳跃闪烁,如同一串串灵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年幼的李欢总是早早地搬着小板凳坐在戏台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表演,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的瞬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颗追求艺术的心,也在那一刻怦然跃动,如同被点燃的火种,熊熊燃烧,久久难以平复。

13岁那年,李欢作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成为“二人台”艺人。他双膝跪拜在黄河和阴山的天地之间,郑重地向师傅高玉正、张文华行了拜师礼。从此,李欢便带着“枚”(一种民族乐器),跟随戏班闯荡西北。烈风撕扯过他稚嫩的喉嗓,戈壁滩的沙砾磨破过他的脚掌。然而,这些艰难困苦没有让李欢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在破旧的土台上,当他为农牧民吹响“枚”的那一刻,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粗糙的手掌拍出的声音,是对他的褒奖,更是对艺术的礼赞。在大树下、在收获的田间地头,当他为农民演唱二人台时,他看到了观众眼中闪烁的泪光。那泪光中,蕴含着对土地的眷恋,对人生的咏叹。这些经历,让李欢深刻地领悟到民间曲艺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有着“用歌谣记录苍生”的神圣使命。

走遍西北的阡陌街巷,李欢表演着《打金钱》《卖碗》《十对花》《走西口》等二人台曲目。他用西北的风感受市井的烟火气息,用西北的腔感悟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些扎根民间的岁月,成了李欢艺术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他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二人台艺术的决心。

红色荣光

时光流转,李欢凭借扎实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加入了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穿上了那身象征“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红色演出服。

-30℃的西北草原,寒风凛冽,仿佛要将一切冻结。李欢和队员们坐在卡车里,向着演出地点进发。车窗外,狂风呼啸着拍打着车身。车内,队员们的睫毛上早已结满白霜,但他们却丝毫不在意,而是聚精会神地反复推敲着唱词。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他们都力求做到完美,希望能在演出时给观众带来最精彩的表演。李欢紧了紧身上的大衣,哈出一口热气,搓了搓冻得通红的双手,又投入到对唱词的琢磨中。

洪涝过后的村落,一片狼藉,淤泥堆积在道路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李欢和队员们踩着淤泥,艰难地搭建起临时舞台。大家有的扛着木板,有的拿着工具,齐心协力地忙碌着。舞台搭建好后,李欢站在台上,深吸一口气,唱起了《挂红灯》。欢快的旋律瞬间在空气中流淌开来,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驱散了笼罩在村民们心头的阴霾。

在边防哨所,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飘扬。李欢为戍边战士演唱《走西口》《革命的母亲王老太太》。他的歌声深情而激昂,战士们静静地聆听着,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们,在李欢的歌声中,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李欢看着这些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心中充满了敬意。他知道,自己的演出能给战士们带来一丝慰藉,这就是他作为乌兰牧骑队员的责任和使命。

古今融合

无论田间地头,沃野乡村,李欢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

李欢深知,艺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于是,他在传承二人台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融合,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

他带领团队将长调融入流行编曲,用电子乐重塑《打金钱》的板式。当悠扬的长调与动感的流行编曲相遇,仿佛是草原上的骏马与现代的汽车并肩飞驰,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电子乐的加入,更是为《打金钱》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板式更加丰富多样,节奏更加明快有力。观众们在欣赏表演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音乐世界,被这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在《梦飞大草原》中,李欢又大胆地将马头琴与交响乐相结合。马头琴那深沉、悠扬的声音,如同来自草原深处的呼唤,诉说着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而交响乐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表现力,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两者碰撞在一起,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草原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展现出了史诗般的壮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李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他身着蒙古袍,在抖音直播间里演绎“新派风搅雪”。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悠扬,再加上生动的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众多网友惊叹不已:“传统艺术竟能如此酷炫!”直播间里,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表达对二人台艺术的喜爱和对李欢创新精神的赞赏。

2015年,李欢在敕勒川生态园举办了《根在土右》演唱会。当《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旋律响起,台下的乡亲们轻声跟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挥舞着荧光棒,雀跃不已,仿佛置身于欢乐的海洋。那一刻,李欢仿佛看到了乌兰牧骑的红色逐渐具象,在歌声里,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二人台艺术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

艺术传承

李欢与八十多岁高龄的老艺人演奏二人台牌子曲。

作为土右旗乌兰牧骑副团长、国家级非遗“土默特右旗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李欢深知传承二人台艺术的责任重大。在他心中,真正的艺术不是被束之高阁、供人瞻仰的博物馆标本,而是流淌在民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流动血脉。

为了让二人台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李欢积极投身于传承工作。他在社区开设公益课堂,手把手教孩子捏着兰花指走圆场;带徒弟深入牧区采风,在敖包前讲解“歌从心生”的真谛;推动土右旗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等学府。

2023年,李欢踏上了边疆万里行巡演的征程。这一路,他穿越山川河流,走过草原沙漠,将二人台艺术带到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每到一处,他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人们被二人台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沉浸在那悠扬的歌声和精彩的表演中。

在阿拉善沙漠,李欢和队员们的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大家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演出间隙,李欢在沙漠中漫步,遇到了一位守边老人。老人看到李欢,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主动走上前,用蒙语向李欢打招呼。李欢虽然听不懂蒙语,但从老人的眼神和表情中感受到了友善和热情。于是,他微笑着回应老人,尝试与老人交流。

老人的眼中泛起泪光,他轻声哼唱起来。那熟悉的旋律,正是半个世纪前的乌兰牧骑老歌。李欢立刻被这旋律打动,跟着哼唱相和。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整个沙漠都沉浸在这悠扬的歌声中。两代人的歌声在天空中交织,两种语言的歌声在彼此的心田里奔流。尽管语言不通,但文化的力量让他们的心灵同频共振。

如今,望着乌兰牧骑新队员青春的面庞,李欢常常想起自己13岁时第一次登台时的战栗。那是对艺术的敬畏,更是对土地的承诺。从黄河岸边的二人台少年,到北疆文化的践行者,李欢的歌声里有敕勒川的麦浪、阴山的雪、蒙古马的嘶鸣……他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对这片土地的真情。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爱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扫码下载图改(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