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安宁,祖国安宁。
在祖国正北方广袤的达茂草原上,有三位特殊的“守边人”,他们鬓角染霜却步履铿锵,风霜在额间刻下沟壑仍初心不改,既是青年民警的“引路老大哥”,又是牧民群众的“贴心老朋友”,更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老专家”。
2025年初,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创新成立“三老”流动工作站,以嘎拉巴特尔、高岳和王忠三位从警30年以上的老民警为主,以“老民警、老经验、老情怀”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具有北疆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上门为牧民服务
“仨泥人”
入春之后的第一场沙尘暴从达茂旗边境线席卷而来,空旷的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草原上,冷风席卷着沙土肆意扑打着嘎拉巴特尔、王忠和高岳的脸颊。
“风太大了,要不明天再说吧!”牧民呼格吉勒图不好意思地说。
“没事,看完现场,弄清楚问题根源,我们得赶紧去找企业和相关部门协调,争取明天把困扰你们的矛盾解决了。”嘎拉巴特尔吐了一口嘴里的沙土,一边说,一边拉着呼格吉勒图沿着倾倒的围栏向西查看。
沙尘暴越来越大,一个多小时的巡查后,三人又赶往查干哈达苏木企业驻地,抵达时,他们身上、脸上、头发里都落满了黄土。
简单地拍打一下尘土,三个人拿着汇总的资料走进企业。
三个“泥人”的到来,让企业负责人颇为震惊。原本有些抵触情绪的他们,看到眼前三位老民警的模样,听到他们对现场情况翔实的分析,没再纠结复杂的陈旧问题,完全同意了他们提出的现场实测损坏范围的建议,并表示一定配合把问题彻底解决。
下午6时许,驱车行驶在查干哈达苏木回百灵庙镇的道路上,孤独的警车在沙尘中仿若海上的一叶扁舟,但他们坚定地向着前方行进。
“硬骨头”
当晚,达茂联合旗边境管理大队三楼中间的窗口透出明亮的灯光,洗漱过的三个人忘记了一天奔波320多公里的劳顿,拿出笔记,开始探讨明天要啃的“硬骨头”。
第二日清晨,百灵庙镇天空湛蓝,三位老民警开启了向满都拉镇进发的旅程。
三个人的警服里加了一层棉马甲,从小在草原上长大的嘎拉巴特尔看了一眼远方的天际线,预判当天还会降温降雪。
近130公里的路程中,三个人略显严肃,但在满都拉镇边境派出所看到迎接他们的战友时,脸上绽开了笑容。就在嘎拉巴特尔熟悉的院子里,他直接向派出所教导员杜文伟“要人”。
原来前来调解的企业那边突然有事,企业负责人要11时左右才能到。
既然要等一个多小时,他们决定改变行动计划,先去拜访三位牧民,然后再到派出所集合。
就这样,派出所的两位年轻警察带路,一行人一路向西北方向的额尔登敖包嘎查行进,第一站是巴特尔家,然后再去德力格尔和王云富家。路上,年轻的民警告诉嘎拉巴特尔:“牧民们听说您回来专门调解困扰了他们已经5个多月的纠纷,他们特别想见您。”
交流工作经验
“火英雄”
离开,一晃已经13年。
13年前,37岁的嘎拉巴特尔历任满都拉边境派出所副所长、所长,这里的每户牧民的家他都去过很多次,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他都帮助解决过,在牧民的心里他人如其名——“火英雄”。
茫茫戈壁上的道路崎岖颠簸,突然间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嘎拉巴特尔细数着三位牧民家的家庭成员,讲述着曾经和他们相处的故事。
20公里的路不知不觉走完了,嘎拉巴特尔指着巴特尔家感叹道:“变化好大,羊圈大了,羊羔子和牛马都多了很多啊!”
看到有警车前来,在另一座山包上放牧的巴特尔骑着摩托车赶回来,在人群中发现了嘎拉巴特尔,他摘下帽子双手握住嘎拉巴特尔的手,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你真的回来了?”
“回来了!以后也不走了。”
“这可太好了,太好了!”
把所有人让进屋里,巴特尔用蒙语讲述着他的遭遇,嘎拉巴特尔、高岳和王忠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嘎拉巴特尔适时插进问题,并将关键内容翻译给大家。
巴特尔倾诉完,嘎拉巴特尔与他分析纠纷的节点,高岳讲了相关法规,王忠则将涉及账目一一厘清,整个过程中巴特尔频频点头,一直说:“你们来我心里就踏实了。”
“连心桥”
告别巴特尔,一行人继续向西北走,此时手机没了信号,两位牧民联系不上,嘎拉巴特尔决定到牧民家里看看具体情况。
颠簸中又行驶了二十多公里,德力格尔和王云富都不在家。三个人拍摄了相关情况,回去的车上王忠和高岳表情凝重,嘎拉巴特尔劝慰他们说:“这一趟我们不白来,一定会让企业和牧民在草原上长久地和睦相处,把草原建设好,把日子过得好。”
顶着风雪,中午12时一行人赶回了满都拉边防境出所,他们又为自己的迟到表达了歉意。
真诚的歉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三位老民警没有吃饭,开始调解。
调解的过程轻松温馨,三位老民警分工明确、张弛有度,前来学习的民警围坐一旁,眼中充满了敬意。
“这不是谈判,是在帮我们解决问题,心里热乎乎的。”一个半小时不知不觉中悄然走过,企业负责人其登签字后,握着三位老民警的手激动地说:“有你们太好了,你们三个人搭建起来的这座桥让我们和牧民走进了彼此的心里,以后有点啥,我们就找你们了。”
家访
“回来了”
草原上的雪落在三个人的肩头,晶莹剔透,他们轻轻掸去雪花,驱车前往查干哈达苏木哈登呼布尔桑思尔的家里。
25公里的路不远,但在嘎拉巴特尔的心里却有点长。这条曾经走过无数次的路尽头就是桑思尔老阿妈的家,1998年嘎拉巴特尔大学毕业在巴音塔拉边防派出所工作的那些年里,这里就像是他的家。
车辆从山包上驶过,桑思尔和儿子莎仁图雅已经站在院中遥望等候。送上精心挑选的牛奶、砖茶、水果、蔬菜,嘎拉巴特尔紧紧握住老阿妈的手,有说不完的话。
27年前的嘎拉巴特尔在莎仁图雅参军的时候,到了这里接替他照顾二老。桑思尔和丈夫是边境线上的义务巡边员,莎仁图雅转业后又毅然接起父亲巡边护边的接力棒,同为军人,嘎拉巴特尔钦佩他们的同时,与他们的情谊更加深厚。
下午,还要到事先约好的查干哈达苏木哈达哈少嘎查草原上解决呼格吉勒图和另一位牧民与企业之间的纠纷。不舍地告别老阿妈,风雪中,他们又一路驱车向南。
为解决这个长达半年的纠纷,更为了春天到来后,企业和牧民都能把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三位老民警向支队和大队领导汇报后,提前联系了乡政府领导、企业负责人、旗交通局负责人、旗国土局负责人以及第三方测绘公司,一起聚集到现场,针对焦点按照预定方案解决问题。
事先准备充分,多方协调形成合力,两个问题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速战速决”,签订了双方都满意的协议。
“春天里”
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辖区入驻企业增多、外来流动人口剧增,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增加,较多牵扯了各边境派出所警力、精力。如何持续为基层减负,优化矛盾纠纷调处模式,营造辖区良好的营商环境,2025年年初,包头边境管理支队领导找到嘎拉巴特尔、高岳和王忠,讲出了自己的一个大胆想法,希望他们三位有着丰富基层管理经验的老民警组成“三老”流动工作站。
嘎拉巴特尔和高岳都是土生土长的达茂旗人,从人民武警到人民警察,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祖国服务百姓的工作中,边境线上的人们信任他们;王忠,1992入伍,曾是一级警士长,33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北京到草原,躬身为国为民,是一名官兵和百姓极为尊敬的“兵王”。
“三老”流动工作站以边境地区矛盾纠纷“四联治理”模式(隐患联排、风险联控、纠纷联调、回访联动)为牵引,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巩固”全链条治理为导向,突出老民警在工作经验、民族语言、协调能力、情况熟悉等方面优势,当好年轻民警“老师”、牧民群众“老友”、纠纷调处“老手”。
“三老”流动工作站工作范围覆盖旗边民群众及边境辖区5个苏木镇和2个园区,专门解决88.6公里边境线、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各种“疑难杂症”。
近三个月里,三个人吃住在草原上,认真分析每件纠纷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制定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解决方案。纸面上的决策需要在实践中证实,他们一户一户找、一户一户谈,在达茂旗最冷的冬日里硬生生地啃下了28块“硬骨头”。
从严冬到春日,一百多天,三位老民警带来的变化在牧民和企业间传颂,“有困难找‘三老’”的誓言,已经成为了草原春天里最动听的声音。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永峰;编辑:尤允庆;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