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包头医生为救人捐献造血干细胞,他还有个特殊身份
来源:包融媒   2025-05-17

近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34岁的王祥雨,历经4个小时的外周血循环采集,成功捐献20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远方一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也因此成为内蒙古第204例、包头市第2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更为特别的是,王祥雨还是内蒙古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捐献造血干细胞。


(配图)生命摆渡人变身“生命馈赠者”(4548616)-20250515172206


王祥雨有着双重身份,既是通用技术航天医科内蒙古包钢医院的医生,也是该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同时还身兼红十字志愿者。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到内蒙古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中,参与协调了数百例器官捐献。第一次见证家属签署《捐献同意书》时那颤抖的双手,以及捐献者家庭那些无私的抉择,都让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延续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他守护生命尊严的决心。

据了解,2013年,王祥雨进入包钢医院医务部工作,2015年加入器官移植团队成为OPO工作人员。一位意外脑死亡的年轻捐献者父母曾说:“孩子的器官能在别人身上活着,我们的悲痛就有了意义。”这样的话语让王祥雨逐渐理解,器官捐献协调员不仅是流程的执行者,更是生命尊严的守护者。

多年来,他目睹过太多家庭在绝望与希望间的挣扎。“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眼神里全是对生的渴望。”这种触动,让他在2019年“世界红十字日”活动中,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随时准备捐献”的承诺。

 2025年初,中华骨髓库传来消息:王祥雨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能救人一命,是我的荣幸。”他没有丝毫犹豫。接下来的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传染病筛查,他以医生的专业素养全力配合。得知患者已进入移植舱接受预处理治疗,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患者的造血系统已被摧毁,正等待新的“生命种子”重生。

为了让身边的亲友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决定,王祥雨主动承担起科普的责任。他耐心地向他们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医学知识,并给他们看相关捐赠视频,告诉他们“造血干细胞捐献安全科学,是救人生命的崇高行为”。在他的努力下,亲友们逐渐消除了对捐献的顾虑,转而全力支持他的善举。

4月25日,王祥雨抵达呼和浩特,开始连续5天的动员剂注射。每天两次注射带来的酸痛、低热,他都默默忍受。妻子带着4岁儿子赶来陪伴,看到他胳膊上的针眼心疼落泪,他却笑着安慰:“这是救人的‘勋章’。”

4月30日清晨6点,王祥雨早早来到医院。采集过程中,血液从左臂流出,分离提取造血干细胞后从右臂回输。历时4小时,他始终面带微笑,还不忘宽慰紧张的医护人员:“我熟悉流程,放心吧。”

当201毫升混悬液封装完毕,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正式启动。尽管供患双方“双盲”,但一封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信让现场动容:“当孩子被白血病折磨时,是您的无私捐献带来了生的希望,您不仅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挽救了我们濒临破碎的家,这份跨越血缘的大爱,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经历让我敬畏生命,医生的职责让我必须行动。”捐献结束后,王祥雨稍作休息便回到工作岗位。“希望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成为生命的播种者。”王祥雨说。

从协调器官捐献到亲身捐献造血干细胞,王祥雨用十年职业生涯书写了对生命的极致敬畏。他的故事,是塞北草原上一曲关于“人道、博爱、奉献”的赞歌,更是新时代医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注脚。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渠芳芳;编辑:尤允庆;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责任编辑: 尤允庆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