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傍晚,包头的天空被黑色云层压得极低,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噼啪作响,雨幕像一块巨大的灰色幕布,将整座城市笼罩其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街道变成湍急的河流,车辆在积水中艰难挪动。当大多数人匆匆往家赶时,一群穿着橙色救援服的身影却背向人流,朝着积水最深的地方奔去。他们是鹿城奉献公益协会退役军人救援队的队员。
用皮划艇救援 (图片由鹿城奉献公益协会退役军人救援队提供)
“脱下军装也是兵”
17时,救援队备勤指令正式下达。微信群里的消息刚弹出,正在单位加班的队员王磊拿起外套就往集合点跑。“脱下军装也是兵,这时候必须上!”他一边跑一边给领导发消息请假。半小时后,他已经穿好救援服,坐在冲锋舟驾驶座上调试引擎,手指在控制面板上灵活操作,眼神锐利如当年在部队执行任务。
像王磊这样的队员还有在各行各业工作的186人。从17时备勤到18时全员集结,短短1小时内,5艘冲锋舟在高压气泵的嗡鸣声中完成充气检修,90余辆越野车的油箱盖陆续合上,油表指针稳稳指在满格,水域救援马甲、救生圈、破拆工具等装备在车后码成整齐的方块——这群平均年龄35岁的退役军人,完成了从“普通人”到“救援战士”的切换。
手挽手筑起人墙
“内蒙古科技大学北门有学生被困!”19时15分,内蒙古科技大学校门口积水已没过膝盖,部分低洼处深达1.2米,不少学生拎着行李在积水中踮脚试探。队员们驾驶冲锋舟小心翼翼地穿过没过车轮的水域,将被困学生分批转移到安全地带。“老师,我的考研资料还在宿舍!”一名女生急得眼圈通红,手里紧紧攥着湿透的学生证。队员李刚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蹚着齐腰深的水帮她取回资料。
白云路桥洞下的情况更为惊险。20时30分,这里积水已近2米,一辆小轿车被困,车里传来孩子的哭声。队员们趴在冲锋舟前端,徒手清理缠绕在车轮上的树枝和塑料袋,用绳索呈三角形固定车身,喊着号子一点点将车拖拽到安全区域。当车门打开的瞬间,抱着孩子的母亲浑身发抖地说:“谢谢你们,水都快淹到车窗了……”
在青山区文化路,队员们发现一处井盖被水流冲翻,像个隐藏的陷阱。“这里有隐患!”曾是工程兵的张师傅立刻喊来队友,用警示锥在积水中立起一圈红色屏障,他自己则站在雨里充当“人肉警示牌”,直到凌晨积水退去才拖着僵硬的腿离开。这样的井盖,他们一晚共排查出24处,每一处都留下了橙红色的安全标记,像黑夜里亮起的小灯笼。
187人扛起的责任
截至10日23时30分,救援数据在不断刷新:
187名队员的足迹遍布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6大积水路段。
280余名被困群众被转移至安全地带,其中78名老人被队员背着蹚过水洼,32名儿童在队员怀里躲过惊吓。
100余台涉水车辆被拖拽至高地,避免了二次受损,不少车身上还留着救援绳索的勒痕。
24处危险井盖得到警示处理,为夜间通行车辆筑起“隐形防护墙”。
这些数字背后,是队员们泡得发白起皱的脚掌、被冲锋舟引擎震得发麻的手臂和连续6小时没顾上喝的那瓶水。
在友谊大街与鞍山道交叉口,队员们配合交警搭建临时救援点,车灯在雨幕中划出一道道金色光柱,指引着被困者的方向。有市民送来热姜茶,递到队员手里时还冒着热气,“你们是真英雄啊!”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晶晶;编辑:郝晨莺;校对∶杜利国;一读: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