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夕,“包棉1958”主题艺术街区,秋日夕阳余晖轻洒,104岁的刘长和望着远方,站在“包头”两个大字前,一幅跨越时代的温情画面就此定格。身旁的小女儿刘丽兰轻轻为他整理衣襟,老人忽然举起手,在年轻人热衷打卡的“彩绘墙”前比出胜利手势,笑容在阳光下泛出温暖的光。
阳光的余晖洒在老人脸上
这位1921年出生的老人,与包头的缘分始于1958年。那一年,他响应“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号召,从鞍钢辗转来到包头,投身包钢建设热潮。“当时到处是土坯房,机器轰鸣声昼夜不停,大家吃住在工地,就盼着铁水奔流的那天。”虽已百岁高龄,老人对当年的场景仍记忆犹新。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包钢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此时的刘长和,就在台下亲身见证着这个历史时刻。
此后数十年间,刘长和在包钢焦化厂默默耕耘,从青涩的技术工人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见证着包钢从第一炉铁水到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蜕变,也见证着包头逐步发展为现代化都市的巨变。
1985年,刘长和从包钢退休。如今,他习惯每天喝一斤半牛奶,天气好时就坐着电动轮椅在小区周边遛弯,爽朗的笑声常引得路人驻足。“老爷子性格特别开朗,跟谁都能聊上几句,这也是我父亲长寿的秘诀。”刘丽兰说。
子女悉心照顾老人的起居
百岁老人刘长和经常看看报纸
老人的长寿与幸福,当然离不开子女的悉心照料。刘长和不会做饭,子女们每天轮流上门,变着花样为他准备营养餐,从软烂的粥品到可口的家常菜,细致入微。“孩子们孝顺,我啥也不用愁。”提及子女,老人满脸欣慰。
老人拿起电话,仿佛记忆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刘长和老人漫步在城市街头,高楼林立、道路宽敞,曾经的工厂旧址变身文创园区,老物件与新潮流碰撞出独特韵味。看着眼前的变化,老人由衷地发出“幸福”的感慨。从参与城市建设到见证城市腾飞,百岁老人刘长和与包头的故事,虽然平凡,却见证着时代变迁,也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强;编辑:张玮;校对∶杜利国;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