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充电站”点亮诗意生活
来源:包融媒   2025-11-10

文化“充电站”点亮诗意生活(5841480)-20251110164507

精彩课堂座无虚席


当“订单”对接需求,当非遗照进日常,当艺术走进职场……2025年,青山区文化馆围绕“全民艺术普及”核心理念,聚焦不同群体需求,以分层、分类的特色培训体系,让文化服务从“送到眼前”变为“走进心里”,为辖区群众带来了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体验。2025年7月至11月初,青山区文化馆举办培训近30课时,覆盖职工、市民近千人次,实现艺术普及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


“照单定制”送课程

针对各分馆属地市民的个性化需求,青山区文化馆创新推出“订单式”培训模式。

“我们想学主持!”“能不能开个合唱指挥班?”面对各分馆传来的群众呼声,青山区文化馆“照单定制”。

“书香润基层 声动职工心”主持人公益培训课上,教师聚焦语言表达与舞台控场,通过模拟主持实操教学,让学员们从“不敢开口”到“从容控场”,帮助学员掌握晚会、活动主持核心技能;模特走秀订单式培训课将形体塑造与台风训练相结合,学员们挺胸抬头、迈步转身,在镜子前找回了最好的状态;“北疆声脉 薪火合唱”分馆合唱指挥订单式培训中,专业老师拆解节奏把控、声部协调技巧,学员们笔下的乐谱渐渐有了“生命力”,为基层合唱团培育了骨干力量。这些课程以“群众点单、文化馆接单”的形式推出,将传统的“我给你学”单向输出,变为“你要我办”的双向奔赴,让基层文化需求真正得到了回应,把群众“想要的课”送到“家门口”,有效激发了基层文化参与热情。


传统工艺焕活力

为守护地方非遗,青山区文化馆打造了“薪遗课堂”品牌,带学员沉浸式体验非遗。

10月份,青山区文化馆举办了“薪遗课堂”暨分馆内画与核雕订单式培训,在“薪遗课堂”,内画与核雕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学员手中能“说话”的作品。

内画课上,学员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内画勾线、调色、着色技法,亲手绘制内画十二生肖小挂件,感受“以小见大”的匠心,当第一件内画作品完成时,学员忍不住惊叹“切身体会到内画的不容易,终于知道为什么贵了”;核雕课堂上,老师聚焦核雕工具使用、图案设计,从果核的抛光到简单的纹样,逐步引导学员领略“方寸之间藏乾坤”的非遗之美,小小的果核在指尖转动,每一次刻刀落下,都是与传统工艺的对话。

在这里,没有“听不懂的理论”,只有“摸得到的技艺”,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的“接班人”。课程不仅吸引了非遗爱好者参与,更推动了内画、核雕技艺的当代传承,让传统工艺在体验中焕发新活力。


下班之后上“学堂”

下班后去哪儿?青山区的职工们有了新选择——“酉戌学堂”。

针对青山区职工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青山区文化馆开设“酉戌学堂”,以“工作之余充能,艺术之中放松”为定位,设置特色课程。

7月份,“墨香沁德 习字养心”职工书法培训在文化馆开班,老师从笔法、结构讲解到作品创作,帮助职工在笔墨间舒缓工作压力,提升文化审美。书法课上,墨香弥漫,职工们放下电脑鼠标,拿起毛笔,在横平竖直间舒缓工作压力,有人说“写毛笔字的时候,心里特别静”。

10月份,瑜伽培训结合职场人群常见的肩颈问题,设计针对性体式训练,搭配呼吸调节教学,为职工缓解疲劳、改善体态提供专业指导,瑜伽课上,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大家拉伸肩颈、调整呼吸,一节课下来,紧绷的身体渐渐放松,“终于能好好歇会儿了”成了最常听到的话。

“音为有你·活力青山”青山区职工合唱培训课上,专业老师指导发声技巧,不同声部相互配合,歌声里不仅藏着对音乐的热爱,还让跨部门的职工多了份默契。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文化馆为职工量身打造的“解压空间”,让艺术成为工作之余的“调味剂”和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精神文化充电站”。

从群众需求到非遗传承,再到职工关怀,青山区文化馆的培训课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个角落。未来,这里还会有更多“定制课”“体验课”,让更多人能在艺术里找到快乐,在文化中收获力量。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永峰;编辑:李宁宁;校对∶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

webwxgetmsgimg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