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中)与嘉宾畅谈
近日,由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携手新华书店包头书城主办的“包融阅时光”读书会第七期线下活动“遇见梁晓声 共品《人世间》”温情启幕。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携其经典之作《人世间》来到现场,与数百位包头书友围坐畅谈,在文字与对话间,重温家国岁月五十年变迁中的人间烟火。
与包头的重逢
“《人世间》是一部书写平民史诗、承载三代人精神印记的作品,今天我们以书为媒,邀请梁晓声老师与大家共品其中滋味,这既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为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活动伊始,主持人以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开场。
开场过后,昆区文联音协成员吕敏登台,一曲《人世间》电视剧主题曲缓缓流淌,配合着屏幕上闪过的剧中经典片段——周家兄妹围炉夜话的温馨、郑娟面对困境的坚韧、周秉义投身改革的担当,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不少书友轻声跟唱。
在“名家访谈”环节,梁晓声与中国作协会员、包头市作协主席车夫,包头市作协名誉副主席、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武翔展开深度对话。谈及与包头的渊源,梁晓声打开了话匣子:“三十多年前我就来过包头,到过包钢,当时包钢有自己的作家协会,还有《铁花》这样的刊物,只是没能深入市区看看。后来我父亲作为建筑工人支援各地建设,虽未到过包头,但我写信时总少不了‘包头’二字,也渐渐知道它在晋陕蒙物资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包头是一座光荣的城市,一座有温度、有分量的城市。”
“梁老师的作品一直扎根现实,《人世间》里光字片的变迁,让我想起包头棚户区改造的历程。我写煤矿题材的小说时,也常借鉴梁老师‘贴近生活、深入人心’的创作理念。就比如,我之前在石拐区的煤矿工作过,有一次井下发生事故,一位曾被我们批判过的老矿工,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救人,这种人性的光辉,和《人世间》里周秉昆的善良如出一辙,这在我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土生土长的包头作家,武翔深有感触。“包头的钢铁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交融共生,本土作家正从这些文化中汲取养分,而梁老师的到来,更给我们注入了创作的信心,关注普通人的故事,就是关注时代的灵魂。”车夫表示。
谈及《人世间》的创作,梁晓声坦言,这部耗时八年的百万字作品,源于对同代人命运的牵挂:“我收到很多知青来信,希望我写写他们的经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写作不再是证明自己有才华,而是一种责任。”
众多读者聆听访谈
与书友的共振
在“读者互动”环节,现场书友踊跃提问,分享阅读感悟、询问创作困惑,气氛热烈而真挚。
“梁老师,《人世间》里周蓉为了爱情远赴贵州,后来却面临婚姻的困境,您塑造这个角色,是想表达什么?”一位年轻读者提问。
“周蓉代表了那个时代追求纯粹理想的年轻人,她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是人生的一种可能。我想通过她告诉大家,理想很珍贵,但生活也需要脚踏实地,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梁晓声回答。
“我是知青,1969年到内蒙古下乡,读《人世间》时,好多情节都像在写自己。梁老师,您觉得知青经历对您的创作影响有多大?”一位老年书友提问说道。
“知青经历是我创作的重要底色。在北大荒的岁月里,我看到了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这些经历让我明白,文学要写‘人’,写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有温度的人,这也是《人世间》的核心。”梁晓声结合自己的经历向现场的书友们讲述了“知青”生活给自己创作带来的影响。
还有书友关注书籍与影视改编的差异,问及如何看待电视剧中周蓉形象的争议。梁晓声解释:“原著里周蓉的形象更完整,但电视剧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到国外拍摄,删减了部分情节,导致角色有些单薄。不过这也正常,影视改编和文学创作是两种艺术形式,各有特点。只要核心精神不变,就是对作品的尊重。”
与时代的相逢
活动接近尾声,梁晓声为包头书友送上寄语:“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直接的好处,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理解更广阔的世界。《人世间》里的人物很平凡,但他们身上的善良、坚韧是中国人最宝贵的品质。希望年轻人能从书中读懂时代、读懂人性,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随后的签售环节,书友们排起长队,手中捧着《人世间》,期待着梁晓声的签名。“能和梁老师面对面交流,还拿到签名书,太激动了!”一位年轻书友举着刚签好的书,兴奋地说。
“包融阅时光”读书会自开办以来,已邀请多位知名作家,旨在搭建全民阅读平台,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此次“遇见梁晓声 共品《人世间》”线下活动,不仅让书友们近距离感受了文学巨匠的魅力,更让经典文学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夕阳西下,新华书店包头书城内的墨香仍未散去。这场以书为媒的相聚,不仅是一次文学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人世间》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包头与文学的缘分,也将在这样的时光里,书写出更多温暖的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祝家乐;编辑:李宁宁;校对∶刘勇如;一审:郝晨莺;二审:刘璟;三审:梁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