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近日,全国人工智能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在北京召开。本次培训采用“主课堂”+“分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多万校长局长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内容涵盖课程学习和案例分享两大板块。在教育部此前征集的众多人工智能融合教学典型案例中,经过严格筛选,最终8件优秀教学案例脱颖而出,获得现场展示的机会。我市青松小学景桥老师的课例《融合国家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品味诗歌创作之美》凭借其创新性和实效性成功入选,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课例,并在培训现场进行展示。

《融合国家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品味诗歌创作之美》案例以“小切口、深融合”模式,构建“AI韵律分析—意境可视化—创作智能指导”全流程教学体系。在案例分享中,景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初稿展示,通过作品呈现与交流,精准定位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化不足。随后,引导学生依托智能助手开展多轮人机对话,利用其即时反馈建议对诗歌作品进行修改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深度参与,提供专业指导,构建起“学生自主创作—智能反馈— 教师引导”的互动模式。待作品修改完成,学生通过对比展示初版与终版诗歌,并详细阐述修改思路,师生共同提炼诗歌创作的核心要点,实现知识内化与创作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此外,景桥老师还引入国家平台的“九歌”诗歌创编系统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以自主创作作品与“九歌”生成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主题立意、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维度总结评价二者的优势与局限,深化了学生对诗歌创作要素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在学习中辅助作用的思维能力,推动其形成理性使用智能工具的学习习惯。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引擎,锚定“教师队伍数智化升级”核心目标,构建起“技术赋能课堂、数据驱动治理、平台创新应用”的三维融合发展范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智样本”。一是以AI深度赋能课堂,构建全链条创新教学生态。依托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市级管理中枢,组织开展100多场AI工具应用及AI素养“理论+实操+案例”培训,实现2万余名教师AI素养“从基础应用到创新融合”的阶梯式提升。构建“AI诊断—教研改进—能力提升”闭环体系,对全市28所学校111个中小学课堂实施全学科AI分析,累计生成1.2万份课堂数字画像,精准指导教师2100多人。二是以大数据重构治理逻辑,打造教师发展数智基座。自主研发教师大数据平台,创建“伴随式采集、全景式画像、精准化治理”模式。建立35类355项教职工信息动态采集标准,通过智能终端无感抓取、业务系统自动对接等方式,归集2100万条教育数据“活水源”。构建教师数据治理、专业发展评估(教师画像)等15个智能系统,打通国家教师管理系统、学籍系统等20个业务平台,实现“一人一档”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以国家平台全域应用,开辟技术融合创新范式。积极探索“国家平台本地化创新”路径,打造“多元融合+协同创新”应用矩阵,率先应用国家平台中的“九歌”和“AI试验场”等人工智能模块,为全体教师全面应用AI创设新模式,形成“大模型诊断教学问题、大数据刻画教师成长、大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三大赋能教师发展新模式。2021年9月,包头市被评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域,先后两次在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交流活动中做典型分享。2024年12月,获评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以“数智引擎”驱动教育形态根本性变革,紧扣“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主线,在“全要素赋能、全场景应用、全区域协同”上持续发力,着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全面打造教育高地,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注入AI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包头、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增添新动能。
(来源:包头教育在线)
(编辑:秦新宇;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