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相催春已来,当“新春第一会”的战鼓已擂响,对于包头来说,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赶超跨越,必须主动求变,“延链”“强链”“补链”,全产业链布局,正从选择题成为必答题。
卧龙电驱永磁驱控基地
包头加快建设“3+5+N”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稀土、晶硅光伏、风电装备这三大旗帜型产业提级增效,加快氟材料、储能、氢能、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等五个战新产业延链补链,争取将低空经济、硅基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推动钢铁、铝铜等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2025年,包头正向着5000亿元发展目标,重塑产业版图。
点上开花 挺起支柱产业脊梁
走进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铆足干劲,压型、烧结、机加……每个生产环节都在满负荷运转,全力稳增长、力拼“开门红”。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
“2025年1月,我们的产量同比增长50%,月产量达到近1600吨,2月份每天的产量保持在55吨以上,企业订单饱满。”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权告诉记者,依托技术的领先优势和生产的规模优势,金力永磁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节能变频空调、风力发电领域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前10大生产商有8家是金力永磁客户。在节能变频空调领域,全球前10大生产商有7家是金力永磁客户。在风电领域,全球前5大风电整机厂商有4家是金力永磁客户。”苏权自豪地表示。
金力永磁产品
稀土产业对于包头乃至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世界稀土之都,包头已实现了从“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的历史性跨越,稀土产业形成了从采矿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继续推动主导产业增长,是包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关键。
跨入2025年,包头稀土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向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的目标冲刺前进。
打通路径 跑好成果转化接力赛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我市厚植科技成果转化沃土,坚持发挥创新平台孵化池、科技成果转化池效能,助力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
包头稀土研究院公共检测实验室
来到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光功能材料研究室,负责人王忠志正在查看荧光光谱仪实验结果。就在年前,包头稀土研究院与中镧稀涂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在农业领域稀土转光技术应用展开合作。
“稀土转光农膜利用稀土元素独特的发光性能,将太阳光谱中的紫外光和黄绿光转化为农作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蓝光和红光,对植物的生长和增产增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忠志表示,“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支撑。”
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稀土产业的核心要素,包头高标准建设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了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29人、科研团队14个。
如今,一场场科研成果转化“接力赛”在鹿城大地轮番上演,用创新发展支撑起产业链发展的“硬脊梁”。
3+5+N 打造产业布局新优势
产业向新而行,链链争先出彩。
在双良硅材料产业园,单晶炉内炽热的硅料正以毫米级精度生长出光伏产业的核心材料;在北方稀土磁材生产线上,经过37道精密工序的钕铁硼永磁体即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达茂旗的百灵庙风电场,百米高的风电机组正将草原劲风转化为绿色电能……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包头产业发展抢跑春天里的生动图景。
“今年,按照包头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发改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3+5+N’重点产业集群,推动稀土、晶硅光伏、风电装备这三大旗帜型产业提级增效,加快氟材料、储能、氢能、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重卡及配套等五个战新产业延链补链,争取将低空经济、硅基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推动钢铁、铝铜等优势特色产业改造提升,努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利文表示。
以春为始,岁起新篇。包头已擂起高质量发展的战鼓,奔跑在奋进的春天里。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楷谨 祝家乐;通讯员:吴雅婷;编辑:秦新宇;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王国秀;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