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清”二字破题 变管理为服务
营商“软实力”成发展“硬支撑”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包头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审批效率的显著提升、市场活力的不断释放以及企业获得感的大幅增强,这些都彰显了改革的明显成效。
市政务服务大厅内,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办事群众秩序井然
以“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进审批事项简化和优化。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最大限度下放审批事项,其中政府投资项目由同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企业投资备案项目下放旗县区审批部门。所有项目实行“一口式”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批,真正实现了“不见面”审批。通过优化流程和全程网办,审批时限得到最大程度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审批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节能审查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备案类项目实现即来即办、当天办结,审批效率全面提升,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以来,市发改委共办结项目审批手续71个,包括批复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份、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10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1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23个、企业投资项目备案12个,办结率达到100%。
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着力优化审批服务,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链”,积极推行延时办理、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帮办代办等服务模式,形成“申报-审核-审批”全流程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全面实施延时服务制,在审批项目或接受咨询时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主动为项目单位提供延时服务;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明确审批各环节的办结时限,确保所有项目按时办结;落实一次性告知制,窗口工作人员在项目单位咨询或办理时,一次性告知办理时限、程序和所需全部材料;积极推行帮办代办制,为需要帮助的项目单位提供专属服务。内蒙古华电达茂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申报过程中,由于企业对在线平台操作不熟悉,窗口工作人员提供“一对一”指导,大大缩短了企业申报时间,提高了办理效率,为项目早日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建立了全过程审查制度,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准入审查,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要求,在受理审批要件时严格把关产业准入条件,禁止新建负面清单上的项目,防止限制类、淘汰类项目进入市场,不断提升审批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改革的本质是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需要以企业和群众体验为导向,通过技术赋能、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真正实现“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如今,包头市以“亲清”二字破题,将营商环境这一“软实力”转化为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经济加速崛起的“硬支撑”。2025年以来,包头重大项目建设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650个重大项目开复工638个,开工率98.2%;完成投资2095.5亿元,投资完成率82.5%,领跑全区。通过完善政商恳谈会和“三在两找”工作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切实为企业解决降本融资、减税降费等实际问题,累计减负总额已超百亿元。创新推出5个具有包头特色的“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通过优化流程,实现材料精简25%以上、办理时限缩短80%以上、跑动次数减少75%以上。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改善审批服务,践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包头市将聚焦企业需求和改革重点,动态调整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扩大改革覆盖面,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完善业务流程和工作规则,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把“证照分离”改革打造成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品牌,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梁彦强)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