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走!”随着一声口令,徒步方队的战士们昂首挺胸、动作整齐,脚掌砸向地面的声音,铿锵有力。
在北京阅兵集训点的训练场上,战士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紧张有序地训练,为9月3日在天安门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活动做最后“冲刺”。从空中梯队的80后机长,到装备方队驾驶“头车”的老兵;从医学博士后女队员,到修坦克的“铁甲神医”,大阅兵在即,受阅官兵整装待发,等待党和人民的检阅。

民兵方队官兵英姿飒爽。

仪仗方队官兵在互相整理着装。
“下了训练场,就能上阅兵场;下了阅兵场,就能上战场。”这是阅兵集训点战士们状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空中梯队的一名机长,陆航某旅中校营长杨博和队员们将是此次阅兵最先出现在天安门上空的梯队。
身为80后,杨博已完成过3次阅兵任务。“今年,能够再次驾驶心爱的‘战鹰’,飞越天安门上空,我深感无上光荣、责任重大。”杨博说。
2011年陆军航空兵学院毕业后加入陆军81集团军某旅,杨博屡立奇功。2017年他曾和机长在一次训练中遇到只有5秒反应时间的紧急情况,他们沉着冷静,通过一系列精湛操作,实现成功迫降,创造了世界直升机史的奇迹。
这样的表现,得益于日常训练场上的一丝不苟与日积月累。他说:“现在的队员飞行时间越来越长,飞行轨迹越来越远,武器装备升级换代越来越快,联合演习越来越频繁,贴近战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时代的‘推背感’,督促我们年轻飞行员振翅奋飞,绘就壮丽航迹。”
同样“打头阵”的还有丁辉。入伍32年,陆军82集团军某旅驾驶员兼技师丁辉,和坦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同时,丁辉与阅兵也结下不解之缘。从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开始,他先后参加过5次阅兵任务,4次驾驶装备方队“第一车”驶过天安门。今年是他第6次参阅,将继续担任装备方队“头车”的任务。
丁辉驾驶的战车就是整个方队的引导基准车,发挥着对整个方队引导方向、控制速度、保持队形的关键作用。
历次阅兵,见证了他的成长,而他也见证了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
1999年,他驾驶的是86式步兵战车——那是我国第一代步兵战车正式对外亮相。2015年,他驾驶99主战坦克受阅。今年,他将驾驶新型突击装备亮相天安门。
阅兵场之外,他所在的旅队同样发生着巨变:从成为第一支摩托化部队,到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再到第一支数字化部队。丁辉说,从“单兵技能”到“体系支撑”,新型、新质、新锐等词汇,在他所在的单位竞相涌现。
这是新型陆军乃至全军作战理念变革的缩影。
“发动机的轰鸣声,就是我的冲锋号!”
海军陆战队某旅装甲修理技师兼班长杨玉柱,今年将第4次执行阅兵保障任务。参军26年,从刚入伍只有初中学历的“菜鸟”,到如今“能将一辆坦克完整拆解组装”的“铁甲神医”,军队这所学校,将他培养成了军中“大工匠”。
“阅兵也是阅装备,阅装备更要看保障。”从事装甲维修20多年,在杨玉柱看来,技术兵绝非阅兵的“配角”。练就绝技,保障受阅装备性能良好,意义重大。
从2000年至今,杨玉柱掌握了陆战队多型装备修理技能,练就了“听音识障”的绝技。为让所有维修兵能迅速掌握装备性能,他还组织多型装备、多种专业备课示教,主导拟制装备技术保养规范,为方队装备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徒步方队的博士后女队员马超群,是北部战区某医院一名内科医生。作为联勤保障部队的官兵,她在日常训练中丝毫不敢松懈。“能够以军医的身份亮相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展示我们联勤军医的形象,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马超群说,参加阅兵训练前,她刚结完婚,“再完成此次阅兵任务,我的2025年就真的非常圆满了”。
同为博士后的,还有联合军乐团打击乐声部的大镲演奏者95后吕家杰。今年是他第2次参加阅兵任务。阅兵活动上,他所在的联合军乐团,将现场为大家演奏。

联合军乐团准备训练。
吕家杰说,演奏的时候他必须紧盯指挥,虽不能抬头看,但听到头顶战机飞过的轰鸣声,自己内心一定会很激动。因为,乐手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科研人员,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就是先进战机的材料研发。
“我国飞机从抗战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多门类机型的蓬勃发展,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让我热泪盈眶。”他说,“阅兵当天,我要通过手中的乐器奏响旋律,告慰先烈。阅兵任务完成后,我将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力争为我国战机研制贡献智慧。”
阅兵训练,仍在紧张进行。马超群说:“既然参加任务,就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保持冲锋姿态!”

仪仗方队官兵正在训练。

仪仗方队官兵正在训练。
天安门前,从东华表到西华表,全长96米。这96米,却意义非凡。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战士兰宇,是维和部队方队队员。2019年,他随部队在南苏丹执行任务,一次慰问当地小学时,有个小女孩用他们捐赠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白鸽和一面红旗。“校长说我们给孩子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节课——和平不分国界。”在兰宇看来,这次阅兵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不仅有强大的战斗力,更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能力和担当。

正在进行训练的维和部队方队官兵。
参阅官兵、空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大队长魏星入伍已15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受阅任务。“一次受阅,终生光荣。”魏星说,“革命先辈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沿着先辈的脚步继续前进、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丁辉所在方队,将驾驶战车驶过这96米。“战车的队形,就是实际战场上作战时保持的队形。”他说,“受阅队形,就是战斗队形!”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丁辉和队员们看来,为走好这96米,背后是数代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斗。现在,他们已做好准备,9月3日,他们将以钢铁洪流、巍巍之阵,走过天安门,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风采。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兰德华 窦菲涛 摄影报道)
(编辑:李麒;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