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晨光|哮喘患者请注意!肺部有个“沉默区”,一直被忽视了
2025-09-17

一说起哮喘,很多人会想到咳嗽、喘不上气、胸闷——这些确实是典型症状。但你可能不知道,就算这些表面症状缓解了,肺的深处还可能藏着一个“隐性问题”:小气道病变。

它正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一直控制不好的关键因素,却因为“沉默”、不易察觉,常常被忽略。


哮喘患病率升高,诱因复杂多样

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身边患哮喘的人有点多?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 年版)》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中哮喘患者约4570万,患病率达4.2%,且自2010年以来这一数据持续上升,哮喘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慢性呼吸疾病之一

从患者类型来看,40%-50%的成人哮喘患者属于过敏性哮喘,这类患者的病情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作或加重。常见的诱发因素涵盖多个方面:既有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日常生活中易接触的过敏原,也包括职业环境中的粉尘、化学物质,还有气候变化(如气温骤降、空气湿度异常)、特定药物以及剧烈运动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给哮喘患者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超90%的哮喘患者合并小气道病变

在哮喘诊疗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是——小气道病变(SAD)。

数据显示,超过90%的哮喘患者合并小气道病变,但这一情况却常常在诊疗过程中被“遗漏”,成为影响哮喘控制效果的重要隐患。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张旻教授介绍,人体的气道等级森严,有23级,其中粗的部分是“大气道”;细小、直径仅为两毫米及以下的部分也就是第八级支气管以下为“小气道”,包括终末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囊,是人体进行气体传导和交换的主要部位,占整肺容量98%以上④。小气道表面积是大气道表面积的近5000倍⑤,正常的时候不发声,在临床实践中却容易被忽视,被称为“肺部沉默区”。


治哮喘必须“大小气道一起管”

以往,哮喘治疗多聚焦于“大气道”,传统吸入药物和装置也主要针对大气道设计。但随着医学进步,人们意识到:“小气道”同样是哮喘防控的关键靶点,“大小气道共治”已成为国际共识。

张旻教授表示:“药物在大小气道的精准递送,是突破哮喘治疗瓶颈的关键。正如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版中所阐述的,吸入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肺内沉积率,而肺内沉积率受药物剂型、装置、吸入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如超细颗粒可能较普通颗粒有更高的外周气道沉积率也就是小气道沉积率。”


全气道治疗新方向,精准覆盖“沉默区”

在2025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期间,凯西集团自主研发的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上市。作为目前国内获批的超细颗粒ICS/LABA干粉吸入剂,用于哮喘的规律治疗和维持及缓解治疗。

创新专利技术装置也一同推出,超细颗粒与创新专利技术装置的结合,可有助于提升治疗的便利性和依从性,长期规律使用能够显著降低未来急性发作风险,有利于解决有更高治疗需求、需要快速切换生活场景的哮喘患者的诊疗需求。

使用该创新专利技术装置吸入固定剂量的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能使药物充分覆盖大小气道,三分之二沉积在大气道,三分之一沉积在小气道,哮喘患者的肺部沉积率高达56%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劲平教授指出,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建议2025年版哮喘管理目标要实现长期哮喘症状控制和长期哮喘风险最小化。很多吸入药物难以充分到达小气道是临床哮喘控制的难题,哮喘的疾病管理应在诊断和随访中动态监测小气道功能指标。对于哮喘的控制来说,药物能充分到达并治疗小气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受哮喘困扰,请咨询专业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管理计划。记住,哮喘管理的核心在于“全气道共治”,重视小气道健康,才能更从容地拥抱顺畅的呼吸。

(来源:健康时报)

(编辑:草脑日;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catch_67ef19a391a0b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