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阳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过去,每逢清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是许多家庭的祭扫标配,但这些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火灾隐患。近年来,包头市积极倡导文明祭扫,推动移风易俗。同时随着环保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对于文明祭扫,广大市民也积极响应并自觉行动,让清明回归“清净”与“文明”。
政府引导营造文明祭扫浓厚氛围。近年来,每逢清明,包头市都会发布《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倡议广大市民文明祭扫。街道、社区、学校也都会宣传文明祭扫方式,引导居民、学生及家长绿色低碳祭扫。清明节期间,相关职能部门在公墓、陵园等地设置鲜花兑换点,鼓励市民以纸钱换鲜花,并推广植树祭扫、集体共祭、家风故事会等方式,既庄重又文明,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对在影响市容、污染环境、易引起火情的地点焚烧纸钱祭扫的行为,依照相关法规进行劝导、制止或惩戒。通过提升祭扫服务能力,兼执刚柔并济的方式,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智慧,又引导着祭扫活动向文明、绿色、低碳的方式转变。
市民行动自觉让文明祭扫蔚然成风。随着市民文明素养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祭祀先人的真谛在于心意,而非形式。市民对文明祭扫接受度越来越高。当人们用鲜花代替纸钱,用音乐代替鞭炮,用“云祭扫”代替舟车劳顿,这些新形式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传统在新的土壤中继续生长。摒弃烧纸的明火,让城市更加安全;告别燃放鞭炮,让环境更加“清净”;栽一棵绿植,既环保又有仪式感;书写一张纪念卡,既低碳又能寄托发自心灵的哀思。祭扫的核心在于缅怀先人、传承家风,文明祭扫并没有淡化传统,而是以更健康、更现代的方式延续孝道文化。
科技支撑创新多元祭扫方式。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科技创造出了更加多元的祭扫方式。有一位由奶奶带大的青年网友,以一张老照片利用AI技术“复活”了逝去的奶奶,奶奶不仅“动”了起来,还会微笑着说话。他向奶奶表达着思念,得到了奶奶安慰的言语,让很多网友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不只AI“复活”,网络上还有“云祭扫”平台、网上献花、网文追忆、网上焚香等新兴祭扫方式。写一篇网文追忆故去亲人,网上焚一炷香用一次静默完成心灵的对话,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科技赋能祭扫方式,让思念跨越时空,让文明薪火相传。
包头市引导和推动文明祭扫,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对安全的重视,更是对祭扫新风尚的引领。让我们以更绿色、更文明的方式表达思念,让清明更加“清明”。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