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包头解锁别样“诗与远方”
□策划 梁学东 张建芳 杨帆 周旭 记者 李楷谨
今年,自治区政府公布的《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要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路衍经济,保持旅游业快速增长态势。推进“旅游四地”建设,大力促进文商、旅商、体商融合发展,谋划建设“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产业链,促进旅游人次、总收入、人均花费“三增长”。持续培育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会展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进一步促进文旅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当春风拂过阴山山脉,黄河在鹿城脚下舒展腰肢,包头正以多元的姿态向各地发出邀约。这里既有工业文明的铿锵脉搏,也有草原牧歌的悠扬余韵;既有历史长河的沉淀,也有现代创意的迸发。这个五一,让我们循着“是时候到包头”的召唤,开启一场交响着文化、自然与浪漫的深度之旅,唱响一曲北疆文化提升行动的嘹亮战歌。
包头从不缺故事,而新时代的文旅IP正以创意重新诠释历史。
在钢铁大街上,一座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旧棉纺厂正焕发新生。“包棉1958”文旅项目将斑驳的厂房、锈迹斑斑的纺纱机与现代艺术、咖啡文化巧妙融合,打造出一座“工业风与文艺范”的共生空间。在包头,这样的城市IP还有不少。
事实上,早在新年伊始,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包头关于打造城市IP的目标蓝图就已明晰——
实施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深化文化高地建设,建成具有城市IP价值的系列文旅项目。发挥文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精神氧吧”功能,健全吸引汇聚全国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培养本土文艺人才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持续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天下黄河第一村”旅游产品能级。
推进“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剩余15个院落保护利用”“包棉1958”“大发1913”等项目。利用工业遗产和军工资源,加强策划和招商,推动“工文旅”融合发展。扩大黄河观凌周、包头艺博会等品牌影响力,让包头文体旅产业打造出名气,持续火下去。
世界上环山沿海的最美自驾公路不计其数。在包头,公路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串联自然与人文的诗行。
包头正逐步推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让“在路上”本身成为风景。
交旅融合的巧思,让公路不再是冰冷的通道,而是文化的纽带。一路向西,从黄河畔的露营节到固阳秦长城的徒步赛,从大雁滩的花海到九峰山的红色足迹,公路将包头的自然与人文浓缩成流动的诗行,等待游人驻足品读。
包头的春日,是果香与烟火气的盛宴。东河区沙尔沁镇的樱桃大棚里,红果缀满枝头,游客穿梭林间,采摘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一份“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意趣。在九原区万兴庄园,游客可以品尝农家柴火鸡的醇厚滋味,感受“从土地到餐桌”的纯粹快乐。
这场“樱桃与柴火鸡的邂逅”,恰是包头休闲农业的缩影。乌兰计二村的草莓、富立恒天的现代农业园区,将田园变成“致富密码”,也让城市人寻回久违的泥土芬芳,体验“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在这里,农业不再是单一的耕种,而是融合采摘、研学、美食的立体体验,乡村振兴的活力在每一颗樱桃的甜蜜中流淌。
包头的工业基因里,藏着意想不到的浪漫。
在北方兵器城,陈列着陆海空各类代表性武器,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大国重器,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而包钢工业游的开放参观,则让游客见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奇迹:赤红的钢水在炼炉中翻涌,巨型机械臂精准作业,工业交响乐在轰鸣中奏响。更妙的是,工业区与文创IP的跨界融合。当“硬汉”钢铁邂逅“软萌”文创,冰箱贴、稀土釉陶瓷等手信,将工业记忆化作可触碰的温情。
从秦汉烽烟到钢铁洪流,从草原牧歌到科技前沿,包头将历史的厚重、工业的硬朗、自然的灵秀、田园的恬淡熔铸成独一无二的文旅拼图。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景点,只有属于你的独家记忆——或许是旧厂房里的一杯咖啡,或许是黄河岸边的一次游览,又或许是钢铁洪流中的一声惊叹。
是时候到包头,让鹿城的风,吹散生活的倦意;让包头的光,点亮旅途的诗意。
(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