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
解码文学创作的坚守与突破
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上,徐则臣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存在。作为首位荣获茅盾文学奖的70后作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时代的众生相。5月17日,在包头融媒体中心举办的《包融阅时光》读书会上,徐则臣与读者展开深度对话。从创作起点到文学趋势,从作品背后的故事到对青年作家的期许,他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作经验与思考,为热爱文学的人们打开一扇探寻文学真谛的窗口。
记者:访谈开始前,我们拜读了您的作品,阅读时的流畅感令人印象深刻。作为70后作家的杰出代表,您在青年创作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能和我们具体讲讲您的创作起点吗?
徐则臣:我最早尝试写小说是在高二,那时纯粹是出于爱好,把写作当作一种有趣的玩耍。到了大一,才开始以更认真、专业的态度进行创作。这段早期的写作经历,虽然稚嫩,但为我后来真正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与文字对话的方式。
记者:当下的创作环境与您起步时大不相同,网络小说蓬勃发展,创作形式日益多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未来文学创作会呈现怎样的走向?
徐则臣:我觉得首要问题是思考未来人们对文学的定义是否会发生变化。回顾历史,从唐朝以诗为文学代表,到宋代增加词,元代融入曲,明清又兴起小说,文学的范畴始终在不断拓展。如今,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等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必然会改变人们对文学的认知。未来的文学肯定会在传承文化、反映现实等传统层面继续深耕,但也会朝着娱乐、游戏等更多领域延伸。不过,我们不能轻易摒弃现有的文学概念,文学仍应保持一定的纯粹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在发掘人性、传承文明方面持续发力。
记者:您的作品《北上》备受关注,还被改编成电视剧、话剧和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听说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一个偶然契机,且花费了4年时间,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吗?
徐则臣:说偶然,是因为《北上》的创作灵感确实来自一次聊天。当时我和朋友在北京海淀的咖啡馆闲聊,其中有《北上》的出版方编辑和通州区宣传部部长。他们读完我的《耶路撒冷》后,对里面涉及运河的部分特别感兴趣,觉得不过瘾,就提议我专门写一部以运河为主题的小说。那时我刚完成《耶路撒冷》,正处于创作空窗期,便一口答应,当晚就构思出了小说大纲。
但这个“偶然”背后实则是诸多“必然”。我从1997年开始写小说,当时生活在淮安,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这里是运河的咽喉要地,漕运总督曾长期驻扎于此。我的学校离运河很近,每天都会在运河边活动,对运河的一草一木、历史变迁都非常熟悉,所以运河自然而然成了我早期小说的背景。而且我是江苏人,水乡的成长经历让河流深深融入我的生活,我对河流的理解与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紧密相连。从1997年到2014年,我在创作中不断涉及运河,积累了大量素材,也越来越认识到运河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大价值。正因如此,我才会欣然接受这个创作提议。不过,真正投入创作后,才发现远比想象中艰难,写作过程中遇到过思路中断、材料不足等各种问题,孤独感也时常伴随,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徐则臣作品《北上》。
记者:您的创作风格和很多作家不同,您坚持“慢工出细活”,每天像上班打卡一样写作,这种独特的创作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徐则臣: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节奏和习惯。有的作家喜欢一气呵成完成初稿,后续再进行大幅修改;有的像郭沫若,想到哪写到哪,先把灵感部分记录下来。而我属于深思熟虑型。在正式写《北上》前的三年,虽然没产出大量文字,但我每天都在脑海中反复打磨小说的结构、情节和人物设计。
我写作时习惯边写边改,每天开始新内容前,都会重新梳理修改前一天的内容,这样能保证作品的气韵、节奏和风格统一。比如写第三天的内容,我会把前两天的再过一遍。所以我的稿子交给编辑和出版社时,基本已经是定稿,不需要太多校对修改。此外,我在创作前必须先确定题目,对我来说,题目就像建筑的承重梁,有了题目,我才能围绕它搭建整个故事框架,安排情节和人物。这都是在长期创作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没有哪种方式更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记者:现在包头的青年作家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在培养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您对青年作家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徐则臣:现在的青年作家起点很高,他们阅读量大,见识广,文字表达能力也不错。但想要成为优秀的作家,除了才华和基础,还需要专业的训练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文学有其自身的特质,需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就像打铁,专业的铁匠对每一次敲击都有精准把握,而不是盲目用力。
很多青年作家需要找到合适的契机,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梳理和训练。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不能只追求门槛低的大众表达,如果想成为专业作家,就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付出更多努力。而且写作是一场持久战,很多人写不下去并非因为才华枯竭,而是难以沉下心来,所以毅力和坚持非常重要。
记者:阅读是创作的基础,但现在阅读资源丰富,孩子们阅读的方向性似乎有些偏差。您对青年作家和大众的阅读有什么建议?
徐则臣:大量阅读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是孤立地读每一本书,要学会整合。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世界的认知和知识储备,将所读的内容融会贯通,让读100本书的收获如同读透一本书,同时又能从一本书中挖掘出多本书的价值,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此外,阅读后的交流也很重要。每个人读完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但在与他人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视角的局限性,从而学到新的阅读方法和思路,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徐则臣分享创作经验。
记者: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打造了读书品牌,通过读书会的形式引领全民阅读,您觉得这种形式怎么样?
徐则臣: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好,它为大家提供了阅读的契机。在如今娱乐活动丰富的时代,人们的时间很容易被各种好玩的事物分散。而读书会能把大家聚集起来,引导大家投入时间阅读,这首先有助于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知识能与每个人自身的体验慢慢结合,从而形成对世界独特的认知和理解。这种以读书会推动全民阅读的方式,对提升大众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有意义。
记者:曹文轩老师在您作品的序言中提到,您在十几年间,创作数量与质量齐升,始终保持成长态势。我们还知道曹文轩老师是您的研究生导师,他对您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徐则臣:我和曹老师关系一直很密切,虽已毕业多年,但因都在北京,平时接触很多。曹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为人处世上,他生活中随和,但做事严谨,比如重要场合发言一定会认真撰写稿子,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
在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作家学者化。过去人们认为作家只要会讲稀奇古怪的故事就行,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讲述别人不了解的特殊经历确实能创作出吸引人的作品。但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发达的时代,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发生了变化。如今读者不仅希望看到陌生的故事,更希望故事能关联自身生活经验,带来思想启发,引发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就像韩江的作品,情节虽不离奇,但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情感共鸣,反思自身生活。曹老师自身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支撑着他持续创作出高质量作品,这种理念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和思想深度的挖掘。
记者:我们非常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能和我们透露一下相关信息吗?
徐则臣:我马上会推出一个小说集,里面的10个小说背景都设定在国外,这些作品是我多年积累的成果,创作时间跨度大概有15年左右。这些故事承载着我对不同文化、地域的观察与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阅读体验。
记者:非常感谢徐老师的分享!我们十分期待您的新作品,也祝愿您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策划:张建芳,周旭;文/记者:李春燕 ;图/记者:常静)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