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往之,城必兴焉。古话说得明白,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要有高度、速度,更要有温度,而后者不仅深藏一座城市的底蕴,也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美好,那这座城市一定会更美好。这便是包头的叙事逻辑,也是努力方向。5月22日,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文章《人民之问的包头答卷 倾听人民呼声 回应人民期待》,全面总结近年包头民生事业发展的成就。用文章的原话说:这座以钢铁铸就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正以为民情怀为笔,以民生实事为墨,在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书写“人民之问”的崭新答卷。
看看文章里生动的例子会发现,原来“知你冷暖,懂你悲欢,与你共黄昏,问你粥可温”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座城。
民声在哪,民生就在哪
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困难、苦水,困难向哪反映,苦水往哪倾倒?互联网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民声在哪,民生就在哪。只有打捞起这些沉没的声音,才能解决好那些潜在的问题。
为此,包头顺应群众网上诉求点多、面广、量大的新趋势新特点,围绕将党的群众路线拓展到网络空间重点发力。作为群众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包头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推动,在对相关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扎实做好新时代网上群众工作,努力通过网络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意、解民忧。
2023年12月,包头市在全国首创成立网上群众工作专门机构——包头市网络群众工作中心。中心在“云端”和“线下”全面收集观点诉求,解决问题困难。
数据显示,2024年,包头市网络群众工作中心共收集相关网上信息11266件。在这些民生问题中,有水电热气的柴米油盐,也有大家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出行、住房等问题。通过网络群众工作中心,网友提出的问题不仅有回应,更在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得到有效解决。
最终,这些问题从少数人提出的困境,变成多数甚至所有人共享的福祉。
从“满足基本”到“更高品质”
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个梳理。
作为老工业城市,包头教育、医疗、文化事业起步早、基础好,资源富集。但从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基本”的范畴。从“满足基本”到“更高品质”,这就是老百姓的期望。
因此,包头聚力打造教育高地、医疗高地、文化高地“三个高地”的改革实践应运而生。
2023年5月至11月,包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教育高地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打造医疗高地的实施意见》《关于全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实施意见》,以改革之力回应人民之需。
两年来,“三个高地”建设硕果累累——
在医疗领域,市中心医院与市第八医院全面整合,为各医院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提供了范本。同时,包头成立了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将1/3门诊号源和1/4住院床位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在教育领域,包头结成城乡学校教育发展互助共同体72个,覆盖成员学校233所,100%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结对。2024年高考,包头取得近十年来最好成绩。
在文化领域,推动“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盘活闲置、低效资产,“石榴花开主题园”“天下黄河第一村”“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棉1958”等项目成为人气、商气聚集地。
除了医疗、教育、民生这样的大类别,包头同样关注那些影响群众当下幸福感的“关键小事”和“生活细节”。
阿尔丁植物园
比如:阿尔丁植物园一直是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热门场所。但横梗在阿尔丁植物园东西两园之间的阿尔丁北大街,成了人们“沉浸式”游园的障碍。人们逛植物园需要经过一条大街,行人担心汽车,汽车小心行人,两方面都盼着——“要是有个过街天桥就好了。”
就是这样的微心愿,包头的决策者听到了。
今年4月7日,包头召开阿尔丁植物园过街天桥设计汇报会,明确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中实现市民的愿望,推进城市更新。
“这么小的事也能关注到?”在大家为市委、市政府的这项举措发送点赞、爱心的表情包里,标注着一座城市的温度。
把“难而正确的事”做成做好
对一个人来说,偶尔做暖男容易,但做一辈子暖男不易。
对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不仅仅要做好细节,更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与挑战,把一件件“难而正确的事”做成做好。
而这两年来,包头恰恰把这些最考验干部的难事办成了、办好了,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也必将留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
包头火车站西侧,一片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林南平房区,像城市的一块“伤疤”。几十年来,改变生活环境一直是林南群众的所愿、所盼、所需。
2024年初,包头市委、市政府将林南平房区改造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工程。2月初开始一家一户摸排、摸底,4月15日,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当年9月,林南平房区改造项目首栋回迁房封顶。
200多个日夜,包头的领导干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时大家发现,只要干群一心,改造工作的推进比预期的难度要小得多,受欢迎程度比预想要大得多。
时间拨回到2023年国庆前夕,复兴大街主桥、赛汗路延伸工程正式通车,其中复兴大街是包头首条城市快速路。
复兴大街的前身,道路狭窄,路况不佳,每逢上下班高峰期,车辆拥堵不堪,群众对在多城区之间增设一条能贯通畅行道路的需求,非常强烈。
项目自当年4月12日开工后,各有关部门科学组织、并联作业、立体推进、交叉施工,用时5个多月完成了原计划一年半才能完成的工程建设项目。道路建设上的“包头速度”“包头力度”让路顺了,更让老百姓的心顺了。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一件件暖民心、解民忧的民生实事,不仅让群众有获得感,更锻强了一支把求真务实作为工作标准和追求的干部队伍。正是这样一支队伍,把一件件看似干不成、过去干不成、别人干不成的事干成干好,实现了城市发展与民心凝聚的双赢。
对于包头的努力与成果,老百姓的回应同样热情。
在林南平房区,喜迁新居的居民用最直抵心灵的笑回应着记者的问题——“你觉得在包头幸福吗?”
林南平房区改造项目
2024年,民族西路南延工程主路通车。通车后的第一时间,周边的居民群众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参与项目建设的干部表示,本来只想举办一个简短的仪式,但现场来了两三千人。
“送孩子不用再专门早起半小时了”“救护车、消防车的生命通道终于打通了”,锣鼓声里、欢笑声中,老百姓用最直接、最痛快的方式抒发心中的喜悦。
正如黄河湿地公园里振翅的白鹭,包头在回应“人民之问”的实践中印证着:只要根植人民沃土,发展的枝叶必将更加繁茂。
(来源:双翼侠)
(编辑:李麒;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