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昆都仑召壁画摄影暨数字化保护成果展在包头博物馆正式开展。
摄影家任俊给观展的孩子们讲解壁画内容。
据了解,昆都仑召始建于公元1687年(清·康熙26年),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留存有300多平方米的清代壁画。壁画用料考究,全部采用绿松石、各色玛瑙、珍珠、丹朱、黄金、珊瑚等物加工而成的天然颜料和桐油等辅料。画面中的勉唐画派笔法中自然显露着古代内地的山水绘画韵味,人物的衣着、铠甲、建筑,都有着鲜明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特点,深刻昭示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形式和历史印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历史信息支撑。
然而,在岁月的洗礼下,这些珍贵的文物已存在开裂、剥落、空鼓、起甲等问题。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包头市昆都仑区档案方志馆组织开展馆藏清代《昆都仑召壁画》档案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经过摄影家任俊一个多月的拍摄和后续近半年的数字化修复,101幅色彩艳丽的昆都仑召壁画摄影作品在包头博物馆展出。
两位包头医学院的学生被壁画摄影作品吸引。
照片一经展出,便吸引了众多市民。两位包头医学院的学生周末来博物馆游玩,一进大厅便被吸引。两人专门找到主办方,请工作员给做讲解。“我们虽然还不太了解这些壁画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但是很感兴趣。画面十分漂亮,传递的文化也十分深厚。我们想好好了解了解。”
市民吴先生则是专程前来,他一边欣赏,一边拿着手机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认真拍摄。他告诉记者,之前去昆都仑召现场看过那些壁画,“我很喜欢壁画文化,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这次有专业的摄影师来做这项数字化修复工作,对于文物保护和文化的传承意义太重大了。希望能够做成画册,这样我们就可以珍藏在家,随时拿出来欣赏了。”
一位市民用手机拍摄自己喜欢的作品。
包头市昆区林荫路第七小学组织学生前来观展。孩子们虽然懵懵懂懂,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逐渐对画面里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四年级学生张依辰是小讲解员之一,她指着一幅作品认真地告诉大家,画面里的人物穿着不同民族服装,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
包头市昆区档案方志馆馆长李强说,这次展览是通过现代摄影技术再现壁画的古山水韵味,体现出多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这次展览将持续一个月,把古代的壁画艺术转化成现代的艺术,给大家提供丰富的视觉大餐。
包头市昆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韦宏燕介绍,举办这次展览,是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激发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昆都仑区林荫路第七小学学生参观学习。高星月 摄
展览开幕现场,昆都仑区林荫路第七小学组织学生开展文物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风格,绘画技艺和色彩等知识,巧妙地将语文、历史、美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有机串联起来,引导师生们从“知识容器”到“文化主体”的转变。图为林荫路第七小学在壁画摄影展现场学习。
据了解,此次摄影展由中共昆都仑区委宣传部、统战部、包头市博物馆主办,昆区档案方志馆、昆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昆区林荫路第七小学、任俊摄影工作室协办。展览将持续到7月30日。任俊介绍,后续他将带着这些作品到更多城市去展览,让更多人听见多元文明共鸣的交响,触摸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血脉。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玥,郭燕;摄影:郭燕;视频:池晟)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