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开发布
2025-07-08

2025年7月2日包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实施的《包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我市制定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是我市全域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管理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保护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也是我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塑造高品质生活,促进高水平治理的重要支撑。

《规划》秉持“安全优先、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全域统筹;集聚提升、创新高效;以人为本、品质宜居;共建共治、共享发展”的规划原则,完成了全域范围的规划底图数字化绘制工作。

《规划》确定我市的城市性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现代化中心城市,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美丽宜居的沿黄生态园林城市”。

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紧紧锚定我市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包头市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北方生态安全、改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山北地区积极推动退化草场修复,筑牢防风固沙屏障;大青山地区重点保护和恢复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沿黄平原地区强化河湖水系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使我市山北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生态水平显著增强,大青山和沿黄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全市生态系统更加稳固,碳汇能力稳步增强。

二是开放协同,推动一体化协同发展。立足我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中蒙俄”对外开放通道建设的重大机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协同,推动满都拉对外开放口岸建设成为中蒙俄地区产能合作重要的地区,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协同,推动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融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是坚持市域统筹,区域协调。市域层面形成“两屏一带一轴”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引导人口、产业、创新平台等发展要素和资源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集聚,同时加大存量挖潜,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中心城区创新能力,促进快速转型和升级,提高包头区域竞争力。

四是安全稳固,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以种植业资源环境开发适宜性和承载能力为基础,基于水土平衡原则,创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积极推进山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加强山南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设施,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实现农业空间与水土光热条件相匹配,耕地质量有所提升。我市矿产、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能源丰富,基础良好、发展迅猛,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开采规模和时序,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和能源稳定供应。

五是坚持创新引领,产业绿色转型。以建设“四基地”为重点,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空间结构上重点构建“山北绿色材料生产、山南科技加工智造”的市域空间工业空间总体格局。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文化。在中心城区层面构建“四带三心多组团”的空间格局;在城镇地区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围绕十五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建设,实现全面覆盖的服务体系;在城市安全方面加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提升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建设北方宜居城市典范时,构建“两带、一心、六廊、多点”的绿地系统布局,构筑“蓝脉绿网穿插、草原田园环绕”的蓝绿网脉;在文化传承方面,强化自然人文资源的“全域全要素”保护与活化利用,塑造自然与人文特色要素高度融合的优质空间。

七是坚持共建共治、一张蓝图绘到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以此为载体统筹协调各类空间管控手段,强调精细化管理,引导城市从无序扩张发展向集约节约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切实形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一张图。

从“多规合一”到机构改革再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空间性规划改革既是对国家空间治理格局的重塑,也是对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注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包头市始终将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贯穿空间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锚定“回到历史最高水平、重振包头雄风”目标,决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久久为功,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来源:包头市自然资源局微信公众号)

(编辑:霍晓霞;校对:吴存德;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新媒体引导图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