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36笔共计47.25万元的青年人才奖励资金精准汇入北方稀土来包人才账户——这笔“及时雨”不仅解了不少青年人才日常生活、科研启动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内蒙古包头市“引才先暖心”的诚意。
与此同时,春季招引的50余名骨干人才悉数到岗。从入职前落地回访全程跟踪,到入职后人才政策红利申报“点对点服务”,再到如今奖励资金高效兑现,全流程的引才服务让人才快速融入,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实验室器皿碰撞声、新入职的工程师忙碌的身影与贴心服务暖意交织,不仅勾勒出创新人才驱动产业科技突破的鲜活图景,更彰显出包头以服务精度换人才融入速度、以政策温度聚创新发展动能的深层逻辑。
近年来,包头市以服务为核心引擎,锚定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深度融合,通过“服务引领+四链联动”的创新实践,释放“1+4 > 5”的倍增效能,不仅成功激活引才“流量密码”,更让持续涌流的人才红利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人才要想“引得来”“留得住”,关键在于保障其“发展好”。
包头市以全维度服务织密人才生态网络,首次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业要素供需对接会,建立24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月度统筹机制,夯实服务根基;开展“小鹿回家”等特色活动,召唤包头籍学子返乡筑梦;实施“一业一策”精准引才,如定制教育行业专属引才计划、推动高校书记“名企行”深化产学研协同,并深入旗县区与高新技术企业调研,构建全域覆盖的人才供需服务体系。在政策落地与服务优化上,上半年完成1042人人才安居保障资格审核,为300余名青年人才发放334.75万元奖励资金;开展50余场政策解读活动,打造“人才招引+政策落地+服务跟进”全链条闭环,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发展。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
包头市构建全域化引才矩阵,2024年以来组织379家用人单位释放1038个优质岗位、5825个人才需求;依托“政府+高校+新媒体”三位一体发布模式,向1013所/次高校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升级“码聚英才”智慧平台实现“一码求职”;开展线上线下校园引才活动670余场,累计收到意向简历2.94万份,2700余人与用人单位达成签约,让人才“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引擎。
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包头市面向旗县区、企事业单位征集科创项目需求25项,涉及52所高校、29个专业,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目前,涉及生物、农牧业、工程技术等领域的6个项目已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入试验与技术攻关阶段;养殖、生态环保、化工、智能控制等领域的8个项目正在与高校进行沟通研究。同时,梳理出与本地产业高度匹配的高校科研成果,编制《高校科技成果地图》,定向推送至重点企业,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产业繁荣,则国家昌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协同共进,是“以产聚人、以人兴产”的核心逻辑。
包头市紧盯产业需求,每年更新重点产业链引才地图,清晰标注重点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目标高校优势学科及紧缺专业,实现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2025年春招,重点产业领域接收简历3923份,占比超38.99%;稀土、晶硅光伏等四大千亿级产业简历数达岗位需求的2-3倍,硅材料、稀土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接收简历1709份,占比16.98%,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适配度显著提升,形成产业与人才互促共生的良性循环。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链是人才链的源头活水。
2024年以来,包头市累计赴全国近200所/次高校开展招引活动,构建“政校企”三方联动体系。畅通信息渠道,共享内蒙籍、包头籍毕业生信息,建立“蒙才包才”清单,在招聘前精准推送政策与活动公告;深化与本地高校联系,以情感纽带凝聚人才,在内蒙古科技大学等3所本地高校举办10余场招聘活动,内蒙籍学生投递简历占比达三分之二,切实增强“蒙才包才”的归属感与融入感。
从政策精准触达、岗位智能匹配到全链条服务保障,包头市以服务为引擎激活四链融合,引才活水奔涌不息,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故事不断续写。正如通过包头人社部门引才回包的胡明浩博士所言:“包头对稀土产业的深耕与全周期服务的护航,让专业价值充分彰显。从‘码聚英才’精准对接岗位,到奖励政策快速落地,再到政府牵线推动实验室成果对接生产线、联合高校攻关技术,这份‘服务先行’让个人成长与创新、产业、教育有机联动。选择包头,就是选择了梦想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沃土。”如今,博士研究生胡明浩带领着众多新入职人才一道,在“服务引领+四链联动”的生态中投身创新实践,成为包头“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发展图景中最鲜活的注脚,让“包揽人才 头等大事”的金名片在实干中愈发璀璨。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秦新宇;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