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屋让城市溢满书香
来源:包融媒   2025-07-16

HAYA青年艺术区。





近年来,昆都仑区图书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书香浸润城市,阅读点亮生活”为宗旨,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先后建成15家特色鲜明的城市书屋。这些星罗棋布的阅读空间,不仅织就了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精神驿站,让知识触手可及,让书香融入日常。


打造“15分钟阅读服务圈”

作为昆都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实践,城市书屋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始终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昆都仑区图书馆通过建立“四统一”标准化管理体系——统一规划审核、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监督管理,在城市核心商圈、社区中心、校园、园区等人口密集区域,与多元社会主体开展深度合作。合作模式突破传统边界,既涵盖社区、金融机构,也延伸至文化休闲场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方提供场地及日常运营支持,图书馆则依托专业资源,负责图书选配、技术指导和服务监管,共同构建起“15分钟阅读服务圈”,让市民“转角遇见书香”成为现实。


建设多元文化融合典范

15家城市书屋犹如15个各具魅力的文化微空间,共同绘就昆都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彩画卷。在藏书体系建设上,昆都仑区图书馆构建了科学化、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各书屋的空间规模和服务定位,每家书屋配置500至1000册不等的优质图书,藏书覆盖哲学社科、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全学科领域,既包含经典著作、畅销读物,又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图书馆运用大数据分析读者借阅行为,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每年更新图书超500册,确保藏书常换常新。

针对不同区域读者需求,各书屋还形成独特馆藏特色:社区书屋侧重生活百科与少儿读物,校园书屋强化教育辅导与学术资源,商业综合体书屋则聚焦人文休闲类书籍,实现精准化文化供给。

各具特色的书屋成为昆都仑区文化融合的典范。包头才智教育城市书屋开创“馆企”三方合作新模式,通过“借阅+”双轨运营,既满足师生日常阅读需求,又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其350平方米的自习空间更成为学子们的学习乐园。内蒙古银行城市书屋则创新“图书馆+金融服务”跨界融合模式,让市民在等候业务办理的间隙,即可沉浸于知识海洋。今年6月4日全新落成的昆都仑区植物园麓引生态茶餐城市书屋,更是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该书屋将阅读空间嵌入生态园林与茶文化场景,读者在品茗赏景的同时畅享阅读乐趣,实现文化体验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成为昆都仑区又一文化新地标。这种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城市文化业态,更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全新路径。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文化生态

为保障服务品质,昆都仑区图书馆建立了全方位的运营保障体系。通过专业馆员定期驻点指导、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书屋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运用图书管理系统实现通借通还,打破空间界限;开展全民主题阅读活动,结合传统节日策划民俗文化展、读书沙龙等特色活动。同时,通过招募阅读推广志愿者、培育民间读书会等方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15家城市书屋的建成投用,标志着昆都仑区公共文化服务从传统场馆向城市“毛细血管”延伸,实现了从“阵地服务”到“全域服务”的跨越。这些星散于城市各处的阅读空间,不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更是城市文化温度的具象体现。

“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创新实践,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让城市书屋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为建设文化强区、打造‘书香昆都仑’注入持久动力。”昆都仑区图书馆有关负责人说。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姬卉春;通讯员:曹可欣;图/通讯员:曹可欣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包融媒下载引导图(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