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百六十四万流量到草原好物
“老书记新玩法”解锁乡土流量密码
谁能想到,一条旧床单、几根随手折的树枝,竟成了乡村振兴的“秘密武器”?
在达茂旗乌克忽洞镇大西滩村的草原上,“60后”村支书孟栓仁化身“追风超人”狂奔追车,对着车窗霸气吆喝推销牛肉干。可镜头一转,飞驰的车辆压根没动,身上的披风是自家床单,晃动的树影竟是小伙子趴在地上拼命挥动树枝制造的“特效”。这个村民全员上阵、成本不足50元的“土味剧组”,硬是拍出了564万浏览量、29.3万点赞和6600多条评论的爆款短视频。
没有精致滤镜,却有风吹草低的广袤草原当布景;没有专业演技,却有“只要能让村民多挣钱,学啥都不怕”的实在劲儿。当“床单超人”的憨态在屏幕上晃动,当带着方言的吆喝撞进城市青年的手机,这场看似“不务正业”的创意,其实是基层干部最动人的“为民拼搏”。
当千篇一律的微笑滤镜、声嘶力竭的“全网最低价”让人审美疲劳,当面无表情念脚本、夸大其词制造焦虑的带货套路难以打动人心时,老村支书“强行营业又乐在其中”的真实感戳中网友笑点。
这种“基层干部+幽默”的混搭风格,恰恰打破了互联网时代的城乡隔阂。四川一村支书泥塘跃出推销白鹅,湘西一村支书林间起舞申请“出战”,这些基层干部放下身段,用“反差萌”消解距离感,让田园牧歌不再是遥远想象。
从“床单披风”的创意策划到趴在地上扇风的执行,孟栓仁身后的青年团队用新媒体思维激活了乡村潜能。这些熟悉短视频算法的“新农人”,知道如何用反转剧情制造记忆点,怎样用方言梗引发情感共鸣。
而更珍贵的是,两代人的完美配合,老书记提供公信力背书和生活积淀,年轻人贡献创意灵感和技术支持。这种“经验+创意”的组合,让偏远草原涌动着青春活力。当越来越多青年带着新思想、新技能回乡,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人才支撑。
短视频爆火只是开始,如何把564万浏览量转化为真金白银,更考验智慧。孟栓仁和村民们没有沉迷数据神话,而是马不停蹄梳理特产、对接物流、筹备直播,这种“趁热打铁”的行动力,正是流量变现的关键。
近年来,达茂旗的实践给出了更深层的答案。西河乡前河村借力京东卖红皮小麦,满都拉镇额尔登敖包嘎查靠广电平台打开渠道,大西滩村构建“政府+科技小院+农户”的服务体系……这些探索证明,流量只是助燃剂,产业根基才是乡村振兴的底气。
孟栓仁们的探索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可能。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基层干部需要学会当乡村“代言人”,既要懂产业规划,又要会直播带货,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好边界。“视频火了后,我们把部分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之后旗委组织部牵头规范视频创作。”孟栓仁说。
或许某天,网友会忘记那个追车卖牛肉干的搞笑画面,但不会忘记草原牛肉干的醇厚,不会忽略乡村里涌动的活力。就像孟栓仁说的:“视频再火,也是为让大家认识我们村的好产业。”“床单披风”终会过时,但扎根土地的产业根基、两代人接力的助农初心,才是乡村振兴最结实的“御风翅膀”。
当更多村支书放下身段“豁出去”,当更多青年人愿意回到家乡,当流量真正变成滋养产业的雨水,我们会发现,所谓“网红奇迹”,不过是千万个孟栓仁用最实在的行动,在城乡之间架起一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桥梁,而这才是比564万浏览量更动人的答案。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