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接力 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的包头实践——包头创建科创飞地灵活引进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
2025-08-21


夜幕低垂,南京江宁科技园区的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的仿真团队刚完成某型装备核心参数测试,数据即刻传输至1500公里外的包头总部。这场跨越千里的“云端接力”,正是包头科创飞地日常运转的生动缩影,也悄然勾勒出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鲜活图景。

自治区级科创飞地授牌仪式。记者 李强 摄

近年来,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科创飞地建设与备案工作指引(暂行)》分类标准,包头打破地域限制,构建政府主导与企事业单位自建相结合的“飞入飞出”科创飞地体系,让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截至目前,我市已设立科创飞地20家,其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政府主导型科创飞地3家,企事业单位自建型“飞入平台”6家、“飞出平台”11家,辐射5个省11座城市。

8月20日,在第三届“包头人才周”启动仪式上,更有5家科创飞地被授牌成为自治区级科创飞地,它们是北重装备制造南京科创飞地、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包头科创飞地、包头稀土研究院新材料天津科创飞地、一机装备制造西安应急装备研究科创飞地以及包头(北京)人才科创中心。

北重装备制造南京科创飞地


飞地破局
打造离岸创新中心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类型,通过引入高端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管理经验,成为非科创核心城市破解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与人才招引难题的有力抓手。

“引才难、留才更难”一直是制约包头产业创新的突出问题。2015年,北重集团率先破局,依托南京高校密集、创新资源富集优势设立异地研发中心,播下包头“人才飞地”第一粒种子。

十年来,北重集团南京研发中心通过“候鸟式”聘任与“项目制”引才,团队扩至90人,硕博占比82%。其构建的“校园储备+社会引进”双线机制,既深化与高校战略合作形成人才梯队,又精准引进实战型人才,成为我市“人才飞地”的典范。

“截至2024年,各科创飞地共引入硕士及以上人才321名,具备高级以上职称58名,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才20名;实施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项目36项,实现经济效益超4亿元;举办各类招商对接活动60余次,对接企业120余家。”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外国专家局)科长李强介绍。

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


双向联动
构建创新要素流通网络

今年5月,包头(北京)人才科创基地先后举办信创算力技术沙龙、“蒙科聚”科技金融专家对接活动,汇聚12家信创产业龙头企业及40余位金融界人士。作为政府主导型飞地标杆,该基地已围绕稀土、装备制造等领域举办活动60余场,对接京津冀等地区的企业、高校院所170多家。

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作为校地合作典范,以上海交大包头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打造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产业应用的新生态。“目前,研究院已孵化企业4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授权知识产权86项,在孵企业2024年产值约1.1亿元。”研究院院长助理贾晓帅说。


机制创新
让“飞地果实”落地生根

飞地建设关键在成果转化闭环。包头构建“异地研发—本地转化”机制,让“飞地果实”落地生根。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包头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本地企业,研发国产化替代智能锚杆机及柴油机尾气净化产品;北化(包头)协同创新中心落地高端沥青、重载特种橡胶、蒲公英橡胶3个项目,推动绿色材料产业化;大连理工大学九原创新中心与华电公司合作,建成世界首台余温载气处理脱硫脱硝浓盐废水中试装置……2024年,我市各飞地成果转化捷报频传,为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包头科创飞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调度和政策支持,一体化推进政府主导型和企事业单位自建型同步发展,更好发挥‘内引外联’核心作用;同时,培育、支持各类飞地申报备案自治区科创飞地,形成梯次培育机制,不断扩大科创飞地队伍。”李强介绍。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正为包头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注入核心动能

从秦淮河畔到南海之滨

从首都北京到稀土之都

包头以科创飞地架起跨区域创新之桥

助力草原钢城

“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来源:包头日报)

(编辑:霍天舒;校对:李麒;一读:黄韵;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472-2518515)

请先登录 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