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献良策 能源新城绘蓝图
第十三届能源科学家论坛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大会侧记
八月的包头,秋高气爽,硕果飘香。8月22日,第十三届能源科学家论坛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大会在青山宾馆举行。本次大会聚焦能源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发展,共商能源未来,为包头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会场内,多位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全方位、多维度探讨能源领域“产学研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会场外,能源领域的精英们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声,领航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圆桌对话现场。 记者 许家轩 摄
“建议加强数字技术与能源工程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数—算—能—网’协同体系,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
“应加大对能源领域科创人才扶持力度,在能源材料研发、储能技术突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
……
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与会嘉宾聚智慧、献良策、话前瞻。大会现场,包头市能源发展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将为首批入驻的院士专家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韩布兴表示,内蒙古自治区在能源领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不仅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煤炭及化工资源也十分充裕,因此推动多种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本次在包头召开大会并成立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旨在搭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平台,汇聚院士专家的智力资源、企业的实践能力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共同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展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着力解决其不稳定性问题,积极推进多能互补与能源系统集成,加快构建智慧能源网络,最终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互补。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总监郭屹对包头能源发展有着深刻见解。他告诉记者,包头资源禀赋突出,工业基础雄厚,尤其在煤化工领域成就显著——如神华集团建设的全球首套百万吨级煤制烯烃装置,实现了煤炭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的高效转化。关于未来发展,他建议,包头应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多能互补,结合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并通过系统工程方法挖掘产业链潜力。他还强调,通过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北京能源与环境协会平台将促进人才集聚与技术交流,推动本地与国内外顶尖团队合作,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能源研发与应用。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企业、院校和院士专家搭建起高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各方携手共谋能源产业未来发展。作为特邀协办城市,包头近年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连续3年以市委一号文件对科技创新进行系统部署,连续4年开展创新发展奖评选,以城市名义对作出突出创新贡献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团队给予最高礼遇。
在院士报告和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能源领域的前沿探索与技术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分别围绕能源数字化、光伏材料、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主题作了精彩报告。
高屋建瓴的理论探索,最终指向落地应用的实际路径。院士们的真知灼见为后续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来自科研一线的专家分享了更接近落地实践的进展。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林说:“此次会议已推动数个重点项目的实际合作。我们期待将这些技术与包头企业相结合,有的需进一步开发,有些可直接形成生产能力。”他补充道:“包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各方面资源实现直接有效对接,是大会取得成效的关键。我所在研究所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应用技术,也在本次会议上受到广泛关注。”
宁夏神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匡建平说:“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在生物质能源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推动的两项技术——绿色固废的低碳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旨在实现煤化工园区固废零排放处理,并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绿色甲醇或合成气。”他充满信心地表示:“企业对未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两项技术将有效助力化工园区与地方政府实现低碳、零碳转型,同时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基于上述实践探索,圆桌对话围绕能源转型的驱动力和核心路径、绿色转型的关键突破口以及能源转型中的挑战与韧性建设3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这些交流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前沿理论的认识,也直接回应并契合了此前产学研实践中的具体需求与现实关切。
本次大会不仅是思想盛宴,更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一致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成果在包头落地生根。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健介绍,学校聚焦能源变革与转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风光氢储、储能电池、高性能催化材料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他表示:“包头市能源发展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将在能源领域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包括基础研究,以及新旧能源互补、新型煤化工、光伏电池、新型储能系统等具体应用场景。”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副会长张秀龙表示,作为首都能源环境领域的专业智库,学会始终致力于搭建跨区域创新平台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已汇聚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清华、北大等高校院所的100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全方位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他高度认可包头作为“理想沃土”的独特优势——不仅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能源资源,更展现出包头市委、市政府推进绿色转型的坚定决心。此次论坛成功邀请众多两院院士、国际院士与300多位教授专家,通过院士报告、成果对接、分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包头能源转型建言献策。学会将持续推动项目落地与产学研合作,扎实贯彻“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理念,携手包头共同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优秀墙报颁奖仪式。中国矿业大学王志、武新娟,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王倩,山东大学方旭等8人获奖。
随着包头市能源发展院士专家服务中心的成立和多项合作意向的达成,包头正在能源革命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包头乃至全国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风起扬帆正当时。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能源资源、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包头正与各方精英一道,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共同打造能源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彦强)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